一、不要被小事击垮
1.如果有人跟你说“我很忙”,那他要么是在宣称自己的无能(以及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要么是在试图摆脱你。(纳西姆•塔勒布)
2.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伏尔泰)
意思是在生活中继垮我们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3.慢性日常麻烦
(1)卡洛琳•奥尔德温把这种说大不大、说小又折磨人的事儿,称为“慢性日常麻烦”。
(2)这些小麻烦不但影响人的情绪和工作表现,而且还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会缩短人的寿命。
(3)重大压力事件对健康会有很大危害。
慢性日常麻烦,对健康的危害几乎就和大事一样。
4.对麻烦的感知和反应
(1)坏消息是小麻烦,永远都会存在。
好消息是真正影响你健康的不是麻烦本身,而是你对麻烦的反应。
(2)心率变异性(HRV)好,意味着心脏跳动可快可慢,心脏健康;心率变异性差,容易得心脏病。
(3)也许是不善于调控情绪,导致身体不好,也许是身体本来就有问题,所以才不善于调控情绪,也许这个效应是双向的。
(4)小麻烦还有个积累效应。
如果已经到了焦头烂额的程度,那每个小麻烦都可能是压倒你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5)人不应该长期处于感到威胁的战斗状态之中。
你需要主动从压力模式切换到放松模式。
5.怎样忽略麻烦
(1)弱者报复,强者原谅,智者忽略。
(2)善于观察自己的情绪。
(3)开心的小事儿可以中和烦恼的小事儿。小确幸可以中和小恼火。
(4)不要把小麻烦给“个人化”。
(5)客观的存在是控制不了的东西。
人真正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动和态度。
6.对控制不了的小麻烦要忽略,对能控制且有必要做好的事,尤其是大事,要谨慎。
7.根据反脆弱养生法,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可以偶尔跟人发生一点急性的冲突。
8.不要找熟人,最好是全在陌生人的公共场合。比如排队的时候遇到有人插队,完全可以站出来跟他“干一仗”。
只要不动手,基本不会有太大的事。当时感觉并不好,但事后想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
二、怎样不做“必须做的事儿”
1.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
(1)时间管理的学问要求我们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维度分类。
可你的日程表上全都是紧急。
(2)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做必须做的事儿。
(3)如果你始终领先于你的时间表,你就没有必须做的事儿。
(4)不做必须做的事,带来的不仅仅是积极主动的感觉,还有战略意义。
(5)没有必须做的事儿,就有了选项。
“决策”就是看看自己有什么可选项,从中选一个最好的。
2.“余闲”的价值
(1)“余闲”(slack)在《稀缺》这本书中是褒义词。
余闲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闲。
(2)探索需要代价,创造来自余闲。
(3)可干可不干的事儿才有创造性。干什么都行的时间才是你的时间。
3.紧缺思维
(1)紧缺思维有个“管窥效应”,就是说穷人观察世界只能看见他急需的东西。
(2)“杠铃原则”,应该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剧烈的脑力劳动,然后用大部分时间什么都不干。
(3)对时间永远把握主动权,才是美好的生活。
4.人穷别借钱
富人可以借钱,穷人千万别借钱。
如果时间本来就少,就千万别预支未来的时间。
5.自由和自律
(1)改变姿态,敢于对很多事情说“不”。
(2)找个重新启动,干脆放弃一些项目,一次性的得到一大笔余闲。
(3)想要保住余闲,得非常自律才行。
(4)生活中会有各种“震动”。
余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振动做准备的,但是余闲非常害怕震动,你得忍住不动才能保住余闲。
(5)拥有余闲就拥有主动权,就拥有了创造、冒险和改变的可能。
附:以上内容属于“摘录笔记”,出自《佛畏系统》第三章第1-2小节P107-P119,时间2022年7月5日。
小吉有言:
不管遇到大事小事,稳住心态、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即便此时此刻情绪波动,过后也应该及时恢复理智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们的情绪不是由于事件本身引起,是我们对于这件事产生的反应引起。
在生活中,除了看到小恼火,更要看到小确幸。昨天在路上开着车,旁边有人吆喝“慢点”。当时就很恼火,我开车跟他有什么关系,我开的快慢有什么关系?突然一嗓子,万一吓着我出点什么事咋办。(幸好我不是易受惊吓体质。)关键是路过两次吆喝两回,真的是很想爆粗口。因为当时本来就迷路找不到路很烦躁,这不就属于裹乱嘛!不过我还是很庆幸最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路。
前几个月有段时间我给自己“减负”,就类似于找“余闲”。放弃一些事情之后,又觉得自己有点闲。接下来无意识、不自觉就给自己新找的事儿,再次忙碌起来,感觉比闲着好很多。
自律真的很重要,放假以来,每天好几个小时都沦陷于电视,感觉很不好,就是没有把“余闲”更好地利用起来。要加强对时间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