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此时的杜甫的境遇又如何呢?叛军攻陷长安后,杜甫很快就知道了李亭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唐玄宗的时代已经变成了唐肃宗的时代。作为大唐官员,他当然要去报到。但是叛军的马队追上了杜甫和其他出逃者,将他们押回长安囚禁起来。他后来趁着夏天来到,草木茂盛,找了一个机会在树木的掩盖下逃出来并很快找到了流亡中的朝廷,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见到眼前这位大诗人,脚穿麻鞋,两袖露肘,衣衫褴褛,心有感动,便留他在身边任官。可是不到一个月,杜甫就出事儿了。
两位大诗人同时在唐玄宗的两个公子手下遇到了危机,同样都是因为诗人不懂政治。
这与唐肃宗身边的房琯有关。房琯本来是唐玄宗最重要的近臣之一,安史之乱发生时跟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四川,是他建议任命李亭来主持平叛并收复黄河流域的。后来,李亭在灵武即位后,又是他把唐玄宗的传国玉玺送到了灵武,因此李亭很感念他,对他也十分器重。后来叛军攻陷长安后,他自告奋勇去反攻却大败而归,让唐肃宗丢尽了颜面。加之此人平时喜欢高谈虚论,这时就有人趁机挑拨,说房琯只忠于唐玄宗,对唐肃宗有二心,这触到了唐肃宗心中的疑灾,便贬斥了房琯。
杜甫的麻烦来自于他的善良,与司马迁当年遇到的麻烦一样,为房琯求情,唐肃宗将其贬职。他颠沛流离,最后病死在洞庭湖的船上,终年58岁。
杜甫的一生几乎都在飘泊流离中度过。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他与李白不同,李白常常意气飞扬配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杜甫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那就是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看细细听,长长的叹息,默默的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以及苦难承受者的无奈。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都有美的成分。她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他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那么含蓄。
而他的浩大气魄也从下面的诗句可见一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他的诗歌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杜甫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人世是对他那么冷酷、吝啬和荒凉,而他对人世却竟是那么的热情、慷慨和丰美。这就是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