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父母需要由过去处处安排好孩子一切的“管理员”身份,转变为“教练”身份,帮助孩子成长而非控制孩子。
记住,帮助孩子成长和控制孩子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家长身份的转变
在10岁以前,孩子的生活基本由我们安排,什么时候吃饭,睡觉;什么时候上什么培训班。
孩子做什么,家长几乎都陪着,就像空中交通管制员,安排所有航班的进出港。
但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学习如何独立的本领,因为他日后要真正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时候父母的作用就像教练一样,教练不能替球员上场踢球,上场踢球解决问题的那个人,一定是孩子自己。
你只能传递给他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如何运用技术和经验来应变赛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
这时候,你应该理解作为教练的身份和职责,想象一个好的教练会如何做,你就如何做。
总结下来,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和青春期孩子相处:
01树立作为教练的权威
这里的权威并不是指让孩子害怕我们。恰恰相反,权威指我们在孩子面前要建立一个可信的形象,让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愿意与你商量,你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教练是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平,同时永不放弃孩子。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里有句话:“几乎所有孩子的叛逆行为,背后的声音都是无助。
孩子的欲望在成长中变得更加强烈,但在行为和思想上却还没有具备控制的能力,处于矛盾和迷茫中的青少年表现出来对父母的抗拒和排斥,其实是他在用这种方式来反复试探和确认父母是否爱自己。
父母可以和孩子安排专属的约定。
比如每周至少一个固定的时间大家一起度过,你可以和孩子踢球,游戏或者出去看场电影,做任何你们喜欢做的事,这个时间属于你们,绝不主动轻易地取消约定。
不要期待这个约会永远是顺利的。
如果和孩子约定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出现孩子生气了等等情况,家长也应该努力再去尝试,因为你是成年人,和孩子关系的修复,必须由你去完成。
02关注成长过程而非结果
优秀的教练看中的是队员身上的潜质,通过一次次训练和一个个动作的完善来循序渐进地提高成绩,而非只有一场比赛的输赢。
父母不能只把成绩挂在嘴边,只盯着考试结果,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考试的机器。
父母要像教练一样,关注孩子的个性和过程,帮孩子改善每一个环节的能力,比如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他的习惯、甚至他的睡眠,每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03和孩子讨论毁灭性失败
青少年犯罪或自杀,任何危险性的行为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毁灭性失败。
孩子长大,意味着我们将无法时时刻刻守护在他身边,如果你想避免他走向毁灭性的失败,就应该尽到父母责任,和他讨论这个话题,教给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你可以经常性地和孩子故意讨论新闻上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说:“哎呀,最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大学生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了,你知道这个事件吗?你什么看法呀?”
让孩子和你讨论沟通,说说他的看法,你再将你的观点和他说明,让他知道这个毁灭性失败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
04用价值观而非情绪来管理
父母管理孩子容易陷入情绪的陷阱,发脾气、拍桌子、摔东西、打骂或者不理孩子都属于情绪。
情绪只能传递更恶性的情绪,并不能够传递价值观。孩子除了能学到用情绪来处理问题和对抗你,其他什么也学不到。
我们要像优秀的教练那样,当孩子辜负自己期望,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怒气、失望和恐惧。而是在孩子以为会挨批的时候,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在你眼里,你永远相信他会变得更好。
虽然这次他没有做到,但从这件事中应该学习到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并且询问孩子,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去弥补。教会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学会道歉和补救。
樊登老师和我们分享过他儿子嘟嘟的故事,对我们学习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人生教练,有借鉴意义。
嘟嘟暑假一个人出国参加夏令营。樊登老师主要做好几件事。
一是赛前排练。
当孩子一个人要去面对一个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时,父母应该就像教练做的赛前排练一样,在没发生这个事之前,和孩子不断演练。
比如一遍遍问孩子,如果发生这个情况怎么办?发生那个情况怎么办?发生事情打什么电话,去找谁?
一大堆的问题帮助孩子梳理出来,告诉他出现情况怎么解决。
二是赛后回顾和评价。
出国回来后,要了解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技能掌握了?下次可以调整的部分在哪里?让孩子能够收获到东西,并且反思和提高意识。
然后,在比赛中,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对孩子可能面临的失败做好心理准备。
总结: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好的教练,而不是控制者和保姆。
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青春期阶段我们要给予孩子坚定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陪伴,更是信任和指导其成长后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