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曾多次提到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
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
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了。
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学问的做法。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其完整的内涵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们的长处充分挖掘出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对区别对待原则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他的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
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弟子们的资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善于依据他们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导。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重点强调的是依据人的资质进行教育。
要想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设置“高度”适度的目标。
孔子之所以给中等资质以上学生讲述较为深奥的道理,原因就在这里。
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内容过深就会难以理解,目标过高会使他们备受挫折。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味药,一种方法可以治天下所有的病。
所以你要调剂出来不同的药,对应不同的症状。
这样交流学习,才没人埋怨您,大家才都喜欢您,事情也就自然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