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导读开篇第一句:毛姆是个太有趣的人。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点头称是。
看他写人的热情:“高兴得每个毛孔都渗出汗珠来。”最近这句话被我发扬光大了:“着急得/高兴得/生气得每个毛孔/细胞都渗出汗珠来/冒出青烟/发出焦灼的声音......。”
还有下面这些:“她说话说得像唱歌,很是悦耳动听,让人觉得如果小鸟会说英语,肯定也是这种腔调。”
“他让我坐下,友好地拍拍我,好像我是坐垫。”
“他的身体就像个巨大的鸭蛋”就是一个现成的图啊。
写惜别“缇亚蕾把我按到她那巨大的胸脯上,我感觉好像沉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他自己不无伤感,那别离的笙箫呀。
“至于那些会咬人的小虫子,我的皮很厚,不怕它们咬”,“那只胖手”,细节刻划生动,人物栩栩朝我们走来,说着话,大不咧地。
诶哟,笑得。
写寂静:画室里的寂静似乎已经化为实体,让人觉得简直伸手就能摸到。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也这么写过:沉默是块状的。那种可触摸的质感。
写海岛夜的静“像时间那样永无止境的,是洗染扑打礁石的轰隆声。但斯特里克兰那风景点完全没有声音,空气中充满了白花在夜晚散发的香气。那个夜晚是如此的美好,乃至你的灵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体的束缚。你觉得你的灵魂就要脱离躯体,飘荡在虚无的空中......”
写婚姻:反正尼科尔斯船长怕她怕得要死。
那种回去服婚姻监的感觉:她只是不动声色地走来走去,然后船长会很奇怪地感到浑身不舒服,他会看看手表,叹口气。
文章写着写着吧,又跳出来和读者作推心置腹之谈。嗯,我本可以那样写,或者怎么写会更震撼更抓人心更曲折迷离更符合大众期待我知道啊,可是我不能那么写,我还是要这么写。写生命的选择,灵魂的拷问,发人深省的天问。但和村上那种深入内心深深挖掘不一样,他“暗暗打量世界,淡淡写下几笔”,始终是个外人的视角,审慎,几笔带过。“那天早晨,货轮在亚历山大港靠岸,他在甲板上观察这座城市,在阳光下白花花的,还有码头上的人群,他看到了穿着褴褛长袍的本地人,苏丹来的黑人,吵吵嚷嚷、成群结队的希腊人和意大利人,戴着红色菲斯帽的、神情肃穆的土耳其人,灿烂的阳光蓝色的天穹,他产生了某种感触。他无法描述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声惊雷,他说,但随即又推翻了这个说法,改口说是一种天启。似乎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他突然觉得非常快乐,有一种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他觉得他回到家乡了,不用一分钟就决定他将会在亚历山大港度过他的余生。他离开那艘船没遇到什么困难,不到二十四小时,他已经带着所有的行李,出现在海岸上。”他没有犹豫,像一下子,裂缝中蛰伏的渴望,被上帝之光照到,石破天惊,五雷轰顶。又再平静不过了,自由而快乐。不用向任何人交代,只是心灵里的发生。
还有始有终地交待,借接替了他的职位和可能的生活状态的人之口,不无遗憾和庆幸地交待不同选择后的不同人生,像平行时空。“但亚伯拉罕却辞职了,我得到他的职位,那给了我机会”。像幻觉那首歌里唱的,我们很有可能互为对方的世界,但再也不可能重叠。两位的物质生活可谓云泥之别,但谁活得更好呢,谁也给不了答案,除了当事人。虽然口述者不理解亚伯拉罕的选择,但是亚伯拉罕会后悔吗?不,不会。因为那是天启啊。
人和环境之间相容性的神描写:“在英国和法国,他是圆孔里的方塞子,但这里各种形状的孔都有,无论什么样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寥寥几个字写斯先生的日常生活,他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词语也流泻而出。“他画画的时间不多。他就到山里走走,在河里洗澡。他坐在码头望着*湖,到了黄昏他就去沙滩上眺望穆里阿岛。他经常到珊瑚礁上钓鱼。他喜欢到港口闲逛,和本地的土著闲聊。他是个友善而安静的家伙。”
写斯后来在海岛的家居生活,那生命里最平静和快乐的三年(包括病痛)。和土著们在一起。活出了他一直想要的那种气息:尘俗,又神圣。后来他把这些画在画里。
“突然间他们痛不欲生地号啕大哭起来。他们放声痛哭,涕泗滂沱。斯特里克兰没有说话。他静静地看了他们片刻,然后回到屋子里”“她说这番话的口气非常坚决。她变成了坚毅的女人。她发生了非凡的变化。”
动人心弦。
用文字写他的画,充满了灵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网上搜高更的画作来看。也并没有恍然。
写他两个儿子的不同生活,那个当水手的儿子,“在咿咿呀呀的手风琴乐曲中,他们疯狂地舞动着。上方是蓝色的天空,闪烁的星辰,周围是浩茫无际的太平洋”,那自由的灵魂。
然后叔叔的一句话:“魔鬼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从前一个先令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牡蛎。”再翻一页,全文完。
哈?就这样?全书完?!
于是下了他的《人性的枷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