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一起共读了《寻找教师成长内驱力》中的《自信,就是首先信自己》和《时间管理:8小时以外更重要》这两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对自己一直坚守的教育信仰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反思。欣慰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某些做法,与谢老师在文章中所倡导的方向是不谋而合的。
谢老师说教师首先要确立教学自信。这句话让我不禁回顾自己这十六年的教学生涯。刚走上讲台时,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研员曾亲自为我上过示范课;也曾因为课上得不好,被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指点。那时的我非常不自信,在考上教师编制之前,我几乎没有多少实习经验,因此一度陷入不断的焦虑和纠结之中,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当老师。
然而在和孩子接触一个多月之后,我看到他们纯粹的眼神和欢乐的笑脸,那一阶段我的心被孩子们的善良和纯粹融化了。我在内心慢慢确立了自己终身从教的决心。我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看到这些学生的教学条件甚至还不如二十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改变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所以为他们购置新图书、开放图书室、带领他们开展兴趣小组、资助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在这些实践中,我越来越坚信自己是有力量的。十六年来,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用这份力量去影响和温暖每一个孩子。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践行自己的教育初心。尽管只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在很多人眼中,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影响整个世界,但我深信,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却可能温暖孩子的一生。而近年来,通过持续的阅读、写作与反思,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份力量正源于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所带来的教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只有我们自己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孩子。
尤其近两年来,我在持续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收获孩子们对我的认可。这让我反思:每一份认可,其实都是对我教学理念的认同。我们之间是相互成全、相互滋养的关系。也因此,我变得更加自信于自己的课堂。或许按教研员或公开课的标准来看,我的课堂显得有些“稀里糊涂”,但它却能抓住孩子的兴奋点,让他们专注倾听。这种师生之间双向奔赴、生命流淌的感觉,非常美好。
我也逐渐想明白,我的课堂或许不适合讲公开课、优质课,但它能用我自己的方法吸引孩子的目光,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和感受。我想这样的课堂,无论对我还是对孩子来说就是好的。
谢老师在第二篇文章中强调“8小时以外更重要”,我对此非常赞同。我本身是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人,但学校的工作从早上7点持续到下午6点,将近11个小时连轴转。无论是教学任务、学校管理、学生安全还是日常秩序维护,时间几乎被完全占用,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写作或深入思考。因此,我这些年的成长,其实更多依赖于早晚那一段“8小时之外”的时间。
我利用早晨早起和晚上晚睡的时间,规划第二天的学习安排,听经典文化音频,阅读教育、文学和个人成长类的书籍,并坚持每天写1000字以上的教学体会或育人故事。所有这些,都是靠8小时之外去完成的。我之所以一直这样坚持,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持续读写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生命状态一直在螺旋式上升。这种提升带给我力量,让我越来越自信。
谢老师说,对教师的成长而言,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有方向,才能让人“忙而不瞎,忙而不乱”。我自觉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方法,无非是善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去学习与提升。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方向: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每一个乡村孩子成长,温暖并影响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一直坚守的教育信仰,也是我前进的方向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