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共读了谢云老师的《好教师的“三明”》和《发现自己的天赋,成为独特的教师》两篇文章。这是我第二次读谢老师的这本书,无论读到哪一篇,都能感受到其文字鞭辟入里、引人醍醐灌顶。很多道理我们虽懂,但从谢老师的文字中,依然能清晰看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情怀,以及对当下一些教育现象的焦虑与警醒。
在《好教师的“三明”》一文中,谢老师提出了“好教师的三明”这一概念。读完后,我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是好教师?
今年是我任教的第16个年头,从执教第一天起,我便在心中立下了教育理想与信仰——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16年来,这份信仰从未动摇,在与孩子的链接和共同成长中,反而愈发坚定。
为了这个教育信仰,我始终在努力: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通过持续阅读与学习提升自我。可以说,我的教育之路有两条核心主线:一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始终以尊重为前提,在热爱孩子的过程中践行公平平等;二是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思想与理念,让自己更强大,从而更好地影响、温暖孩子。我坚信这两条主线是我教育之路的指引与方向,也一直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前行。而谢老师的文章,则为我指明了“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具体路径。
好教师首先应是“明白之师”,要做到五个“明白”:明白自己、明白学生、明白什么是教育、明白如何去教育、明白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学生成长。这五个问题,我反复咀嚼,却发现自己几乎都未完全做到。
首先是“明白自己”。人最难的就是认清自己,深入内心探索真实的自我并非易事。我深知,只有清楚自己是谁、拥有怎样的力量与天赋,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这是我目前做得最不到位的地方,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学习的方向。
其次是“明白学生”。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实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升教育理念,探寻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据此制定因材施教的策略。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教学策略才能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变化而调整,这正是“明白学生”的意义所在。
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是教育”“明白如何去教育”。教育是关注孩子一生发展的事业,正如谢老师在文中提到的“明亮之师”——教师需不断提升视野、拓宽胸怀,明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唯有如此,才能以包容之心看待孩子成长中的缺点与不足,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成长、生命的发展与绽放。
而我们最应追求的,是成为“明天之师”。这一点与我的教育理念比较契合。我常年教授六年级,许多孩子在我班上待一年便会毕业,但我常对他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遇到困难或收获喜悦,都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即便他们毕业,不再是我的学生,也永远是我的孩子们。
我一直认为教育不应只着眼于当下的成绩与分数,更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我们的教学活动、语言思想、榜样力量,都应以服务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标准。只有通过持续阅读与学习,不断强大自己、开阔视野与格局,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榜样与人生路上的“点灯者”,点燃他们的生命内驱力,温暖他们的人生。
正如谢老师所说:“作为教师,只有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成为明白之师、明亮之师、明天之师,才能无愧于教书之责、育人之责。”这句话值得所有教师深思与警醒——我们要不断学习成长,让自己成为更明亮、更有光芒的人,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温暖孩子。
在《发现自己的天赋,成为独特的教师》一文中,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回顾16年的乡村教育生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内心早已觉醒。曾经的我因身处乡村而自卑,觉得自己渺小,于是工作后便不断学习,主动与外界优秀教师及组织链接,借他们开阔视野、打开格局;我还引入互联网课程,带领乡村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孩子相互成全、共同成长。
谈及自身的天赋,我认为是“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我坚信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在日常教学中,我更愿意用观察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与闪光点。人无完人,与其紧盯着不足,不如聚焦优势。改变孩子人生的,往往是他们的优点。作为教师与家长,我们更应点燃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让兴趣变成热爱。即便将来他们未能考上大学,这份热爱也能让他们找到人生的幸福感与价值。
我一直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坚持阅读与写作,不断成长。我相信文字拥有直抵心灵、改变命运的力量,希望通过文字慢慢影响孩子与家长——引导孩子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改变思维;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当我成为一个能温暖他人、服务他人的人,当我的学习更有力量时,我的教育才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