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这道关,关键在引领、在管理。道理我们都懂,但怎样高效精准操作和实施一直摆在我们眼前的难题。
辽宁教育学院在稳准对接中为我们鞍山市铁西区教育系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精心擘画,从管理到课堂,从榜样引领到实地现场探访,我们在专题研修中快速提升了自己的行为认知,在和上海教育同行的对奕中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差距,同时也领略了上海同道中人的超能付出。
化解教育危机,在智能时代下好教育这盘棋,成为我们铁西教育人在“双新”背景下落实新纲领的契机。怎样在稳步推进中着力打造自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向上海同行一样这样做。
一、梯队管理,提升课程领导力
初位人师的教育工作者为什么在若干年后拉开了差距?这固然和个人的天赋、经验、经历、素养、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领导层面的智慧引领。在汤国红老师的专题讲座中我们真正见识了把管理工作做到极致的“层级带教”管理模式。
从教学新秀到教学能手,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工作室主持人到基地主持人,直至高地理事长,梯队的基本架构在一张张量化考核表中迭代进阶,基于职业生命周期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研修团队的引领下有序生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中快速提升。向“教育家精神”发展的愿景才能赋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韩艳梅老师提出:真正的变革是老师的变革,尤其是新课改落地后的实施阶段,我们更要做好顶层架构规划,用系统思维成事,用行动方略来提升课程领导力。怎样激发个体与凝聚团队的共同体?怎样协同、赋能和蜕变?韩艳梅老师给出了方法工具和保障机制:从顶层设计到创造性实践再到系统布局,高品质发展成事成人就能落到实处。从国家层面育人的教育蓝图到课堂层面育人的施工图就能变为现实。
基于核心素养选择与之匹配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是促进素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同样的道理,对老师的评价也要强调基于证据、注重过程,与技术深度融合,设计量规,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走向深入。
二、有证据要成果,建构课堂教学新突破
我这节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基于学生的前测、后测,基于师生的前问卷、后问卷的增值模型建立起来了吗?
搜集多元素材,提取有效证据寻证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在上海的课堂大力实施和推进。通过录像课和视频课的数字化转换,我们能科学地分析出自身授课中的行为数据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中的关联,从而为学生创生出心理安全型的课堂,让学生肆无忌惮地提问题并敢于犯错,学生才有创造力的生成。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此次培训崔春华老师和张新宇老师用生动鲜活的“课例设计”和“作例设计”为我们从操作层面做了渗透和实施方面的引领,两位老师提出:政策的要求、时代的需求已不能让我们置身于世外,“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基于设计开展实践探究,形成相应成果。”崔春华老师勉励并激励着我们要“以终为始”谋划并大胆实施,在实践中投入精力,要把精力转化为能力,看到项目的价值,从而产生我们期望的学生具有内驱力的自主的学习。
在张新宇老师看来,我们更要把握好学科单元作业的功能与定位,从对作业的内容理解到思维过程的转化到方法应用的可行,我们都要基于数据分析采取精准的跟进措施,以期广大教师能从根本上重视作业的有效布置,从而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深层次理解的把握。
张新宇老师告诫我们:一步到位发展的是训练,巩固、应用、诊断作业的功能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实践,基于对“双新”背景下新课程的理解,对作业的重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加强作业过程性管理的监督,规避作业实施中的风险,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而不是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完成作业的拖沓者。
三、榜样引领,特色教学促发展
曹晏平老师的专业是音乐学科,但在他乐业精勤,垂志不衰的进取中,他将美育教育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使命,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用心用情付出,通过美育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这样有特色的老师谁不敬仰?这样有的校长谁不爱戴?
同样是创新力的培养,上海市和田路小学以创造为主题,倡导学生“多试试新奇的创意,多做做勇敢的尝试”,同样走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造之路。
发展学生的创新内驱力是教育人的共同追求,有着80年校史,践行40年创造教育发展的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在陶行知老先生关于“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念昭示下,学校以“发展教育的个性,构筑创造的乐园”为办学宗旨,以1984年学校提炼并一直贯彻实施的和田创造十二技法——“加、减、扩、变、改、缩、联、学、代、搬、反、定”聚焦小学生的创造力启蒙兴趣点,用特色课程群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迭代的课程群体系包括:跟老师学发明、项目模块进阶、创造性劳动项目课程、用STEAM理念来做跨学科课程,打造“创造力实验室”。从今年开始,“影响人类生活的100个发明创造”活动已在该校拉开帷幕。下面这个汽车主题从体验活动开始,孩子们通过课程看到汽车的发展过程,然后去研究汽车里面孩子们感兴趣的学问,最后产生创意作品。
和田路小学注重课程融合,他们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渗透到全场域、课程实操的全流程。“少创联盟平台”的建立,依托上海静安创造教育研究院,学校自媒体平台,和更多的学校共同参与,共享资源,共同研究,引领全国24个地区,99个咨询学校共同将创造教育面向所有学生,从而发挥有效的育人价值。借助互联网,将实践成果辐射推广,从而真正地将创造教育走向创造的无边界。
专利课程、创新作业、创造专利评价,和田路小学借鉴知识产权专利的方式,专利认定法、项目展评法、积分评价法统领,线上线下评价方式融合,学、思、做、创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得到了提升。
以“五小活动”为标志,和田路小学形成了创造教育氛围,学生的发明创造成果丰硕。小创造、小论文、小建议、小改革、小实验创造成果层出不穷,学生参加国际发明创造赛事成果颇丰。以“课程建设”为标志,该校已形成了本校的品牌实践成果。《问题,驱动课堂》一书于2006年公开出版,为创造教育的研究更添新彩。学校的科研成果《小学创造教育课程系统的开发与实践》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需要守正,教育更需要创新。
此次培训活动让我们眼见为实,看到新课标落地后,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新样态。教育之花,满地芬芳,未来已来,唯创者先。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时代,学校的功能和作用将挑战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只有下好教育这盘棋,才能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奋进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