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三房张善倬(岳年)过继“孙子”的真相
(2011-09-24 03:39:38)[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鄮西张氏信房支谱
一般而言,如果在某人的家族里,如果能够有根有梢地追溯到一两个县令或者是有中举人的,就十分骄傲了。比如说鲁迅,明天是他诞辰130周年,他的家族祖先中就出过一位县令,后来还进京作了京官内阁中书。那是周家的自豪,要好好供奉的。子渊好像就和这支周家有些渊源。相对而言,我们宁波崇本堂张家有据可查的四百多年的历史上,教谕、县丞、编修、知州、署正、主事、府知事、州司马、补典史、布政司理问、军功五品等等等等的就太多了,差不多历代各房都有,以至于一般我们都不记得他们。一世祖张洪顺就是明朝的内阁中书,二世祖张应科也在京为国子监学正,我们是典型的官宦家族。按照“老谱”的说法:“吾家自唐以来,世居慈,名宦儒风历朝不绝,于浙东,称巨族”。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家族,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那么严格的情况下,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的家族脉络源远流长,如果因为衔接不好而中断了,是十分可惜的。
在我们宁波张家,除了皇帝老师张家骧太公鼎鼎大名、不可小觑外,就得说陕西布政史张善倬(岳年)太公最不得了了,他也是大清帝国的头品顶戴、二品大员。在家族内,他是兴三房太公,是兴房张积梓的三儿子。《鄞县通志》对其有多处记载。他在陕西为政时,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民声甚佳,有口皆碑。当然,既为大官,权势也是赫赫然如日中天。生前不说,死后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据张祖壬口述家史,张善倬太公死后,他应该是死在任上,灵柩返乡。按照宁波当时的规矩,死人是不可以进城门的,不论你是什么情况,只许出城,不能进城。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感觉死人进城不太吉利。如果灵柩进不了城,对张家人来说,那可就麻烦大了,面子上过不去,许多事情、必要的仪式都没法进行。从“一象”的博客张家骧太公母亲出殡盛仪 -《申报》记载 2011-07-21 23:33一文可知,当时的大人物及其家人去世的仪式都很隆重,举城瞩目,进城出城几乎是标配。怎么办呢?总不能让我们的太公不风光一下吧,千里迢迢的都到城门边了。不进城,灵魂怎么能够安息呢?于是,张家人的智慧在这时有了别样的展示,张家当机立断,先拆掉一段城墙,将灵柩从缺口运进城内,这就不算是进城门了。然后呢,再把拆掉的城墙修复好。这是什么气魄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大手笔,才干之举。它遵循了几个重要原则:一、不坏规矩。兴三房张善倬太公虽说贵为布政史,但他同时是宁波鄞县人,宁波的规章制度不能因为太公的权势大而有意无意地破坏,即使是死后,也要遵纪守法;二、认祖归宗。张善倬太公的灵柩必须进城,这是不可以打折扣的,不能让逝去的灵魂回不了崇本堂的家园,张家族人去世后,更要认祖归宗;三、与人为善。张家人一定是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如果因为某种迫不得已的缘由,对家乡、对社会带来不便,必须即时弥补。
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太公,因为不太久远的时空隔离,我们后人竟然不能确定他有没有儿子,甚至连太公本人的名字也说错了,更不知道太公是哪一年出生的。真是有些愧对列祖列宗,让人惭愧。
那么,张善倬太公有没有儿子呢?子渊找到张家骧等太公的科举档案后,我们曾经分析过,感觉他是有儿子的,但是无法确定(参见本博客 太公张式的科举档案出炉 (2011-05-20 08:41:54)一文)。如果有,是谁呢?有几位?名字是什么?如果没有,为什么他要过继孙子呢?他应该先过继个儿子来才对呀。这一度成为我们追寻的困境,困惑了很长时间。通过我们张家的活字典张祖壬先生,我们大约可以确定兴三房事实上是过继了三个孙子。最终的情况怎样?让我们现在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看《鄮西张氏信房支谱》对张善倬太公是如何记载的吧。
张善倬、官名岳年、字卓人、号竹晨,1828年生,1852年考中举人(翁同龢是其同年的举人,翁同龢称呼我们太公为“竹晨同年”),这时,他只有24岁,十分了得,比张家骧考中举人时还年轻三岁。他担任过很多官职(请参阅本博客张善倬(岳年)太公的主要任职经历 (2011-07-15 15:05:59)一文),去世于1895年初,应该是阳历的一二月份。这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相符。《翁同龢日记》对张善倬太公最晚的记载到1894年10月27日(阳历时间):“张竹晨自陕西来祝嘏(Jia即给慈禧太后祝寿,六十大寿)。岳年,陕藩。”《鄞县通志》好像记载张善倬是1897年去世,应该是错的。我们推定兴三房太公应该没有参加过后来出现的反对慈禧太后的戊戌变法,应该不是死于非命。这不符合张家人做事的原则。现在我们的《鄮西张氏信房支谱》足资证明,太公在变法之前几年的1894年12月19日(阴历)就去世了,他死在陕西任上的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死在京城,因为他去给慈禧太后祝寿后不久,三个月的时间就去世了。死后,慈禧太后赏赐张岳年太公三代正一品封典,追授光禄大夫,这也是一个有利的证明。慈禧太后是什么人呀,铁腕统治,谁危害到她,她就将谁置于死地,她绝不可能对搞变法、反对他的大臣这样优恤有加吧。总之,张善倬(岳年)太公还是比较长寿的,享年66岁,光宗耀祖了。
张善倬有两位夫人:潘氏夫人(1827-1882)、宋氏夫人(1859-1905),有一子张家驹,这上面没有说明是谁所生,从后面的资料上,我们可以推定是潘氏所生,太公仅有一子。兴三房太公不是原来传说中的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而是有一个儿子张家驹。这个张家驹也不是原来传说中的日房太公张孟契的爷爷。张家驹怎么会被张冠李戴到日房太公头上呢?这也属口述历史的局限,过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无论怎样,我们现在知道了庐山真面目。让我们再来看看张善倬的这个独子张家驹。张家驹,1847年生(这时,宋氏夫人还没有出世呢),1867年去世,享年只有20岁,张家驹夫人是杨氏。“未出”的意思应该是他们没有生育,至少是没有儿子。老谱上不是这样说的,老谱都记为“无出”,意思一样。既然张家驹没有儿子,有多少个女儿在那时来说都不作数,他必须有后,兴三房的大家业可不能没人(男性)继承呀。这应该就是祖壬所说的:“于是,族中争得很厉害,个个要把儿子过继给兴三房。最后,族中公议决定:各房各过继一个。兴大房过继给兴三房的是祖更(音)伯伯,兴二房过继的是岳生(音)伯伯,他们都住在大厅最后,房子较差,但分到不少银子。兴四房过继去的即安官(有均)伯伯,原属月房,他分到新盖的兴三房新屋,在大厅的左面,很大,银子就没有了。兴五房葭甫因是独子,只分一些银子,就不过继过去了。”
如此一来,张家驹一下子过继来了三个儿子,一般没有这么干的,所以我说这是个特例(参见本博客 张祖壬关于“过继”与“上坟”的描述 (2010-07-29 09:02:12) 一文)。对于张善倬来说,相当于过继来了三个孙子。兴三房太公的名声太大了,把他的这个20岁就撒手人寰的儿子彻底淹没在家族人的记忆里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他死的太早了呢。张家驹死后28年,父亲张善倬(岳年)才去世。况且兴三房长年在外为官,家人应该都跟着他。族人了解不那么方便了。
张善倬太公的三位孙子,分风、雅、颂三房,这是取自《诗经》三个部分的说法。“风、雅、颂”分别是张有皋,来自兴大房,字鹤笙;张有均,来自兴四房,字安官;张有璟(1884年生),来自兴二房,字祖庚。这里面雅房的名字,张祖壬记忆正确,而风房和颂房的名字,祖壬先生记反了,鹤笙应该就是祖壬说的“岳生(音)伯伯”,发音近似。他来自兴大房,而不是祖壬记忆的兴二房。这是口述家史和文字记录家史的差异。隐隐约约中,我们感觉兴三房太公这次著名的过继行为是在太公去世之后,至少应该是在1885年之后,是发生在张家驹去世18年之后的事情了。
风、雅、颂三房中。我们最早联系上的是雅房后人张渭熊先生,这要感谢宁波的文史专家王介堂先生,是他告诉我“张家大厅”后人的电话,由此,我找到了张有均的孙子张渭熊先生,《天龙轮远航记》的作者;而阿如属于张风房,通过宁波的天一论坛找到我们,她家祖先先是过继到风房,后来又过继回兴大房的,她的故事另文再述;我们至今没有找到颂房的后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这个,是不是也要祝贺一下?祝贺哈。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顶
阅读(68)┊ 评论 (2)┊ 收藏(0) ┊已有1人转载▼ ┊ 顶▼┊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兴五房张寿祥三代独传的故事
后一篇:成三房绘制家族墓地图上的神秘名字评论
[发评论]
一象2011-09-24 06:26:00[回复] [删除] [举报]
祝贺!呵呵。博主想张家后裔群众所想,急张家后裔群众所急,连夜发稿,精神尤为可嘉!敬佩!我一直不解的是,兴三房太公盖了“新屋”大院,为什么没有在生前过继儿子?现在看来,他在儿子家驹死后二十年才过世,有很充裕的时间过继儿子,更加不解。唯一的解释是,第二位夫人很年轻,期望着她生儿子。一定是兴三房太公突然去世,来不及实现生子愿望?
su.zhang2011-09-25 05:15:08[回复] [删除] [举报]
让人骄傲的家族历史。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我只是希望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留存在他们的后人血液之中。他们高大鲜明的形象,在我们无助的时候,在我们抬头处出现。后人能够续言“名宦儒风历朝不绝于宁波郎官巷张家,称巨族”。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非常自豪的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