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智能手机。”许多大人懂这个道理,但因为忙,累等各种原因管不好智能手机不给孩子玩耍。
前两天去医院打第三针疫苗,我打完疫苗走进观察室休息,就看到观察室里仅有的三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看手机,好像在刷抖音,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刷,眼睛都不眨一下。我坐了大约25分,他们都没有停一会儿,旁边两个奶奶坐在凳子上有时休息,有时聊天,却没有喊停孩子们,任由孩子们玩耍。
我忍不住问旁边的奶奶:奶奶,孩子们玩手机好久了,你们不怕孩子看坏眼睛吗?奶奶说:大家不是都玩手机吗,不给手机就闹,玩一下手机有什么关系。我也不好多说,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管教是别人的事。但我心里忍不住叹气一声~唉!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见手机被大人们当作育儿神器,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就给他一部手机,孩子马上安静下来,乖乖的坐在那看得津津有味。
大人们是舒服省事了,可是,孩子长时间玩手机有何危害呢?
01
经常玩手机损害儿童身体健康
最直接的危害是,智能手机伤害孩子眼睛,导致孩子近视,伤害孩子颈椎,影响身体发育,损伤脑神经。
孩子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视力下降,如果不管,可能一个月就会导致孩子近视,甚至弱视等情况,生活中看见几岁的孩子就带了眼镜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初一许多班级差不多有一半学生戴了眼镜!因为现在的学生是伴着电子产品长大的。
孩子为了看手机,头部会不自觉前倾接近屏幕,脖子或腰长时间的同一姿势会引起脊椎变形,形成虾公背,甚至可能引起颈椎疾病。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年人不同,手机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年人,不利于大脑的发育。
有关研究儿童行为学的研究所得出结论,孩子长期迷恋手机导致大脑发生严重的变化,甚至一些孩子的大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尤其是2岁以内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如果智能手机使用频繁,会引起左脑发育不均衡,带来负面影响更大。
02
经常玩手机损害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使用智能手机频繁,除了会损害身体健康外,还会让孩子对手机产生散漫的执着,对手机形成依赖,会引起注意力缺陷。
因为手机视频丰富的声音、光效、画面给孩子很大的刺激,他们被动地注视画面,跟随画移动,长时间下去,孩子眼睛适应了动态,就很难集中精力去看静态的东西。
一旦离开手机就会不安,这样常常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引起焦虑、不安等等。同时,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容易脱离现实世界,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有研究称: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做任何事都没有趣味。只有近几年发现,有学生小小年纪就患上抑郁症,心理医生追根溯源,得知有些孩子就是因为从小玩手机导致的。
03
沉迷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初中老师常见有学生初一还能好好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某个月开始,某学生上课常常没精打彩,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做,甚至,上课魂不守舍,成绩下滑厉害,就知道这学生很可能沉迷于手机了。尽管班主任找机会抓到他玩手机,并没收了他的手机,也请家长一起监督,制定约法三章,但能控制住不再沉迷于手机的学生寥寥无几。
因为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习惯了手游的刺激感,对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成绩下降,没跟上上课节奏,很难赶上去了,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最后,老师家长都拿他没办法。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在孩子沉迷手机前就要引导好,监督好!
手机是把双刃剑,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多成年人都无法抵制手机的诱惑,更何况是孩子。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主要原因有二:
1.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2.3岁前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越多,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正确做法: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正确的做法:
1.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来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
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正确做法: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或者我看着你玩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正确做法: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青少年沉迷手机,可能是对手机的东西各种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可能说了这么多,真正做起来,很多家长还是很头疼,那么可以借鉴下面几点经验:
1、规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奖励孩子及时下线。
之前有父母问,孩子玩手机时间已经很久了,不让他玩,就大哭大闹的,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也好解决,一来规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二来是可以提前提醒他一下还剩多少时间,让他说话要算话。
我的孩子几岁时那时候孩子喜欢玩电脑,我就规定每次只能玩20分钟,一天最多不超过两次,每次还剩个两三分钟的时候,我就会提醒下他,告诉他还有多长时间,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10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所以提前提醒下孩子,让他有个时间准备结束,对于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如果做到了,奖励他下次多玩五分钟。
当然,这个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也不必规定的那么死,有的节目时间长一点,二三十分钟,看看也无妨,但每天总共的时长最好不超过1个小时。
只要一直保持这种规则,孩子就会逐渐习惯的,这对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也是有好处的,毕竟孩子都没什么自制力,还是需要父母通过在生活中帮孩子学会自控。
2、通过电子产品学习
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可以教孩子了解到电子产品的优点,让孩子通过电子产品学习到新的知识。
可以让孩子学着拍照、录像、天气预报、微信语音信息等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性功能。
再者,父母可以帮孩子挑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比如动物世界,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并且时不时问一下孩子,这是什么动物,那是什么,解释给孩子听。或者由孩子说,激发他的求知欲。
在平常的时候看些相关的绘本,带孩子去动物园,那么孩子从不同渠道接受的信息就全部结合起来了。
3、找到能替代电子产品的活动
有的妈妈说,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就觉得无聊,不知道干什么好。
所以说,让孩子培养点兴趣爱好,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学画画、学下棋等等,每天都需要练习,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或者带孩子爬山、游泳,让孩子全身心都锻炼了;还有亲子阅读、亲子游戏,这些都是能够帮孩子综合发展的有益的活动。
家长们只要多点心思去思考,多花时间去陪伴,富养孩子的精神,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好的习惯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希望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运动、亲子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现在,国家有针对青少年玩手机的规定,并设定了青少年保护模式,家长们一定要记得开启青少年模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