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张宏杰写的曾国藩传的第一章,这一章节讲的是曾国潘历经重重困难,经过漫长的九年科举考取了翰林学士。曾国藩后来回忆道这是他生命中痛苦的回忆!是啊!和曾国潘同时代大人物中左宗棠14岁第一次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胡林翼因为家里人不让他过早科考,二十二岁才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当年就中了秀才,接下来举人和进士也是一考即中;而曾国藩光考秀才就考了7次,还要面对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从小曾国藩就对自己的祖父有一种崇拜心里,因此他一生做的事和爷爷一样,倔强到底,决不放弃。
连续六次考秀失利,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没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要解决这种差距,就是要有超人的努力。本就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他总结了经验教训,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知道了问题所在,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考过了秀才,举人、进士、翰林都顺利考过。
曾国藩的艰难的科举经历,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虽然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下没有让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读完了这一章节,曾国藩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祖父的科举梦,名誉的驱使,逼着父亲和曾国藩不得不踏上这条科举路,在曾国藩8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曾国藩对知识死记硬背,听不懂的,父亲就一遍一遍讲。走在路上也在讲,晚上躺上床睡觉也在讲。一定要曾国藩学会。靠着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大家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