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
变与不变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学改革从未停下探索的步伐,为了育人这一教育宗旨,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到以生为本的学习模式;从学生排排坐到围坐,再从围坐到排排坐;从三维目标到四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每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经历了变!变!变!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变来变去之间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教育的宗旨。形式的变化:一是谁是课堂主体的问题。是教师为主体,还是学生为主体?还是师生为双主体的问题。二是学科性质的定位,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亦或是二者统一。三是学习方式的问题,是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还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直接决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改革的关键。
始终坚守不变的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执行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无论如何变革,育人的宗旨不变,变是为了更好的育人,只要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式方法都是我们努力吸纳、融合的地方。
反思与求变
知弱才能图强。要进行课堂改革,首先明了我们的课堂存在哪些问题。于是在反思课堂的对标活动中,每个徐小教师都认真做了反思发言,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主要是六多六少的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课堂教学依然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活动占用时间多,浪费时间。于是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不能及时转变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不关注学生学得如何,依靠课后重复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低效互动多,有效互动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追求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多,体现自主高效,但忽视活动的效益,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往往一堂课下来,环节有了、互动有了,但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互动少。
3.发散问题多,激发思维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落实自己怎么教,以教定学,于是出现满堂问,简单地师生问答式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甚至是机械的“是”或者“不是”,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长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4.小组展示多,当堂落实少。大多数教师只追求形式上的小组展示,认为有展示就是以生为本,对同班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展示,缺乏反馈和纠正的落实与检查,不落实,等于没效益。
5.平铺直叙多,联结建构少。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结、情境的创设,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直接,缺少复习巩固;教学环节缺乏梯度、衔接与铺垫,教师缺乏教育的激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课堂氛围沉闷。因为没有好的问题情境,学生无法激发学习欲望。
6.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刀切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对同班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分层作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导致优秀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作业设计不科学,整齐划一的作业,机械训练使学生失去了做作业的兴趣。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的预设与控制,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非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只是将学生视为教授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几个误区
在听课巡课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目前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是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虚化,老师不敢站在讲台上,变成靠边站。
二是自主课堂就是小组展示的课堂,一组组站台,组内、组间缺乏有效沟通,互动低效。
三是认为改革就是某种模式,进行机械地模仿。
针对这种现象,及时开会指出:课堂的呈现是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追求,既要肯定杜郎口胜过徐水教育的地方——常规细化,以生为本,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要坚信徐水区多年来对教育探索的成果,要敢于保留自身的优点,比如我们对教材深入的解读,教师的有效引领。在改革中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妄自菲薄。尤其是徐水小学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有着较深厚积淀的队伍,平均年龄44.37岁,这样的队伍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育人风格
完全模仿谁,只能是死路一条,必须在学习中吸纳,在实践中融合,在探索中创新。
几个细化
一是常规的细化。以常规育人,以细节育人,于细微处规范学生行为,培育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让学生懂规矩、讲规矩。
二是教学的细化。教师课前板书内容写清教学流程,写清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方式;教学任务细化;学习方式的细化(独学、对学、展学、检测),每一种学习方式的落实要细化;组长、小老师的职责细化;评价标准的细化;教师指导的细化等。
几个落实
一是小组建设的落实。在落实以生为本,构建自主课堂时,小组建设是关键。小组建设可以两人小对子,四人为小组,八人为大队,有层次,有梯度的逐层推进、落实。
二是小组长、小老师的落实。在打造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过程中,小老师、小组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中的领袖,让他们成为联结师生之间的纽带,有效的衔接、推动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三是评价的落实。借助评价,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以评价促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当今形势面前,必须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定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唤醒学生,激发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去发现、去沟通、去表达、去纠错,去评价,去思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有序的发展。
五是强师铸能的落实。加强师德修养,改课先改人;提升教师的硬功夫。教师的文本背诵,粉笔字,课堂环节推进的课堂口令建设等,以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的成长,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路径是: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课堂示范:打造优质过关课,示范引领;改变评课标准:书写规范字,讲好普通话,文本展示硬功夫,落实以生为主。
几个定位
一是教师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服务者、评价者、组织者,更是引领者,要为学生打样示范,将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深入简出地变成教学环节,有层次地进行推进,积极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体现学科特点。
二是课堂的定位。课堂借助常规的细化落实,将课堂变成常规育人、细节育人的场所,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自律、守规则的品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在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让课堂实现真表达、真发现、真思考、真辩论、真评价、真交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独学、对学、互学、展学、检测,要敢于发现、表达、评价、质疑、辩论,要不吐不快。
四是目标的定位。打造育人课堂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育人课堂要素及路径:有爱心:以爱育爱,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有自信:赏识,激励,鼓舞,展示;有方法:独学,对学,展学,领学,检测;有思维:解读文本,敢于质疑,勇于辩论,不吐不快;有反思:知不足而后勇,杜郎口的反思文化,教师要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几个策略
会议策略:在三级会议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教研组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反思会等,逐步形成会议制度,互学互进,协同发展。
制度策略:课改与评职评模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发教师课改内需力。
考核策略:借助任务驱动,落实徐水小学“三个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人人设计一节课改教学设计,人人打造一节过关课,人人撰写一篇课改论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