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顾东桥书【12-3】
【原文】
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唯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育之愿,唯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唯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译文]
学校里所做的事,只是为了成就德行。人的才能各异,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治教化,有的擅长水利、肥土、种植,这就需要依据他们所成就的德行,也在学校中进一步培养各自的才能。根据他们各自的德行才能使他们终身担任某一职务不变。用人者都仅知道同心同德,共同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只看他的才能是否称职,而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分贵贱。被任用的人也只知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若自己的才能适宜,那么哪怕是工作再繁重也不觉得自己辛苦,安心干些卑琐的工作也不觉得比人矮一头。那时候,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个人才智不高的,就安于农、工、商、贸的职业本分,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互相为对方提供生活必需品,相互间不攀比不嫉妒。而那些才智出众的,譬如皋陶﹑夔﹑后稷和契,则出来做官以发挥他们的才能。整个天下就像一个大家庭,有人负责衣食的生产,有人负责经商互通有无,有人负责制造器具备用,大家集思广益,协力同心,来实现赡养父母、教养子女的心愿,都生怕自己从事的事情做不好给大家带来损失,因而特别重视自己的职责。
所以后稷负责农业,不怕别人笑话自己不知道教化,把契的善于教化当做自己的善于教化。夔负责音乐管理,也不为自己不明白礼仪发愁,他视伯夷的通晓礼仪为自己通晓礼仪。这都是由于他们心术纯正、充溢天理,才能成就“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仁政,所以他们的精神、志气流贯通达,而没有你我之分,人和物之分。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目视、耳听、手持、足行,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眼睛不怕自己听不到,而耳朵听到什么,眼睛自然会跟过去看;足不怕自己拿不起东西,而手一伸过去,足肯定自动趋前。这是因为人体元气充沛循环,血脉畅通,所以痒痛呼吸都能做出神奇的反应,有言语所不能描绘的奇妙。而圣人之学所以非常简单,好懂易学,容易实践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思想只在于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至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是这里要讨论的。
[解读]
继上节对圣人之心、圣人之学、圣人之教的阐述基础上,王阳明接着论述了安分勤业的思想。
王阳明认为古代学校以成德为根本追求,在此前提之下,也重视才能特长的培养发挥。这里说的礼乐在广义上即是文化,政教即政治行政,水土播植即农业。人的才能有所差异,各有其特长,学校的教育是在成德的主导方针之下,使个人的能力特长得到发展,达到较为精深的水平。古代国家对人才的任用,以举德为先,而后使人从事某项专职工作终身不变。被任用的人也是同心同德,共同以天下百姓的安宁为目标。朱子《大学章句序》里所说的“职分之所当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社会职业分工的本分,王阳明把这一思想更加以发挥,使安分守职思想成为此文的重点。
在王阳明的想象中,在上古那个时代,天下的人相亲如一家,人的分工和对待分工的态度,也像在一家之中一样,安于职分,不会彼此计较。像一个家庭中的情形,一家人共同出谋出力,以实现生活的愿望,每个人都唯恐自己担负的事情没有做好而增加了他人的负担。2所以,后稷勤恳地从事其种植事务,而不以不懂得教育而感到可耻,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安分守业,不会有把工作分成高下的观念,也不会羡慕他人的工作。因为,他们都相互视如一家之人。
“心学”指治心之学。为什么古代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安分境界呢?那是因为他们的治心之学纯粹清明,能够保全他们内心本有的万物一体的仁德,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精神能够流贯你我,志气能够通达他人,他们的精神志气没有人己之分别,也没有物我的间隔。正像人的一身,耳、目、手、足都是为了满足一身的需要和运用,不会彼此计较轻重。因为人身是一体的,气在一体之中周流于各处而不会有遗缺,血脉在一身的运行畅通无碍,故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感应与配合非常默契。圣人之学是非常简易的,绝不复杂,容易了解也容易实行。学圣人之学既容易入手也容易成就,这是因为圣人之学的大要只是回复本心对义理的先验认同,而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如果追求知识技能,那种学术就不可能是簡易有效的了。
王阳明的 “安分勤业”思想对于我们有何启发?
一是不羡慕别人的本事,而是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不平凡的努力,凡事彻底,做出新的境界,并且把这境界传承下去。比如我是做公司前台的工作,我就做一个世界级的前台,在前台的岗位上,做出前人没有的成就,又能分享教会全世界的前台。
二是不逞能自己本事,把自己的本事贡献给团队,把团队的本事当自己本事;把自己的本事当成团队其他人的本事,也把团队其他人的本事当成自己的本事。这样就做到“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不存在他人与自己的区分,外物与自我的间隔。能做到无我,又为团队负责,为事情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不是一方面关心自己的表现,要突出自己;另一方面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为集体负责。
再重复一遍王阳明的话:“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 圣人的学问之所以最简单也最明了,容易明白也容易遵从,容易学习也容易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