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天(2022-12-6)格心穷理
阳明的师友论
“夫技艺之不习,不过乏衣食;举业之不习,不过是无官爵;已之性分有所蔽悖,是不得为人矣。人顾明彼而暗此也,可不大哀乎!”
曾子易箦-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依照阳明说法,曾子不断反省自己,以圣贤之道为己任、真正明白求师之道的贤人。
格竹失败
程伊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格竹失败后,十七岁时,王阳明开始潜心于神仙养生之道。
阳明格竹失败原因,是没有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依照禅宗参禅悟道模式。朱熹的“穷天理,明人伦”才是格物穷理的理论根本。朱熹强调“理一分殊”,阳明企图一举求得穷极之理,有《庄子》道的影子,与陆九渊的“心即理”主张相似。
画家郭熙通过物像表现出来:一石一木可观造化之理,一山一水可知天地之心,这就是郭熙所谓格物之学。
穷尽竹之理,陈献章“窗外竹青青,窗间人独坐。究竟竹与人,原来无两个”。
新婚之日出走
十七岁的阳明与诸氏完婚。诸氏是江西洪都(南昌)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新婚之夜离家出走,在道观打坐🧘 阳明身患结核病,因为身体原因,不再纠结于复杂理性思辨,与事物的终极存在。而是转向通过简单直接的直观方法来探究事物之理。
道家导引术,静坐调息!
日本儒医贝原益轩,体质弱,学习道家养生方法,在《慎思录》“养气须先调息,调息才能养气,这样才能心境平静。气息若乱,内心必乱…调息养气乃儒家之道,不可忽视”。
儒家调息只为将精力集于一处,使之不分散外泄,出入气息力求和合,基本日夜忙碌,也不觉疲惫,此为儒家调息之目的。
阳明与道长一别,道长居然说二十年以后相见海上。
苦练书法
阳明书法心得“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源自宋代画家学习绘画的精神相通的,宋代范宽画山水,终日静坐于山林,观察周围一切,哪怕降雪或者月夜,也要去林中徘徊,仔细观察,静静沉思,然后回到住处,将自己的所见多感渲于纸。画家画的是“胸中的丘壑”
程灏曾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在程灏看来,书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这种心法同时也是做学问的根本。王阳明读过这句话,感慨道“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夫既不要字好,所学何事?只不要字好一念,亦是不敬。”
阳明认为,练习书法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违背了“敬”。“敬”是一种心的修行,是一种心法。“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阳明是格心穷理,朱熹是格物穷理。
书法:晋书重韵,唐书重法,宋书重意,明书重情。
王阳明书法风格:先学赵孟頫,再学王羲之,晚年融合黄庭坚书风,终成明代一大书法家。阳明书法,不重技巧,率性而作。
个人感言:
阳明心学的工夫本质上是格心穷理,是向内求的结果,其心学工夫法门三大源头:
一个源头就是儒家静坐工夫,专心致志于一处,格物穷理;
一个源头就是佛道静坐工夫,静坐调息养气,内心镇定不乱;
一个源头就是书法修炼,练习随时随事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
心上学是阳明心学的关键,一切事都是心事,不放在心里的事,都是不可能成事,任何事情最终成功都是心学结晶,无论是何事,百工百业,任何新的创造发明都是心血结晶,哪怕是赚钱,都是要付出心血,一份心血一份财,心血不到财不来。天下没有马虎成事的,更没有躺平成事的,正如孟子所言,成事的人,都是“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这样的人方能成事,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更加强调用心思去学习,不用心思去学习,必将一事无成,徒浪费时间罢了。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6:格心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