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接纳:
关于“爱与接纳”,我们经常听到,可是我们要接纳什么呢?,孩子的哭闹,黏人,发脾气,攻击,自我封闭等难以接纳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内心的种种诉说,“接纳”并不是对表面行为的被动接受,而且对内心需求的准确回应。今天说的是关于童年焦虑的话题,为什么要先说“爱和接纳”呢?
童年焦虑是“爱和接纳”在第三层面的行动。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用:“无忧无虑”描述孩子的童年。然而事实上,童年是多种元素的混合,有幸福和快乐,也有恐惧愤怒和悲伤。如果这些负面感受悄悄的积累起来,就会演变为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隐形障碍---童年焦虑。
童年焦虑的表现:羞于表达自己,不敢尝试新事物,与人交往时扭扭捏捏,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做事情必须完美,做选择时迟疑不决,很难接受生活中的小变化,常常因为小事情而发脾气或者不高兴,坏情绪产生后得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表面顺从安静,实际并不开心,等等。假如类似的情形经常发生,说明孩子已经陷入持续的困扰,既无法自己摆脱,又无法直接表达。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的内心诉说绝不再是:请接纳并等待我的成长,而且:爸爸妈妈,我现在需要帮助。
过度紧张和压力是造成绝大部分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恰当的压力是成长中必需的,可怕的是持续的压力。而压力持续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做的既不是强迫孩子(强迫只会增加压力)也不是帮助孩子逃避挑战,而且帮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有效的缓解压力,从而能够继续向前。
对于过度紧张的原因:先天因素+后天影响。容易紧张意味着敏锐过人的情绪能力,只要没有进入焦虑状态,他就是一个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快乐而风趣的孩子,做事也十分专注,懂事,说话稳重,体恤他人,和大人相处的更好,这些优点是焦虑倾向孩子的共通之处。但是当焦虑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就会感到非常痛苦,比如,心跳加速,悲观的念头,顾虑重重,胡思乱想,缺少变通和灵活应对能力,不敢冒险,警惕恐惧,时刻对外界保持戒备,过度害怕某个事物,害羞黏人等等。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些缺点,必然在另一方面具有优势。
焦虑所造成的痛苦,不只是焦虑当时的感觉,逃避焦虑,同样会造成痛苦。我们不忍心看孩子愁眉苦脸,于是常说:算了,不想游就别游了,不想上学就别去了。但是这会让孩子陷入逃避的恶性循环,错失重要的人生体验,他们逃避的事情会越来越多,生活圈子也会越来越小。
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的孩子会回避与他人交流这就造成他在交友方面缺乏锻炼,结果他的社交技巧渐渐落后于其他同伴。有些人确实乐于一个人待着,但是有社交焦虑的孩子却不一样,他们感到的是孤独和痛苦,他们渴望友情,可是却没有能力交到朋友。焦虑会让一个孩子越来越依赖一成不变的生活,或者出现刻板行为。
焦虑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逃避。因此人们常说:必须正视你的恐惧。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强迫孩子与恐惧对抗,尤其在他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把孩子驱赶到恐惧里是非常残忍的(比如把一个怕水的孩子扔到深水池里,告诉他要么沉下去要么自己游上来)。这将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和对成人的信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让恐惧变本加厉。因此,鼓励孩子面对焦虑时,一定要温和适度,并同时用大量的关爱向孩子提供感情支持。温柔耐心的推孩子一把。
所以:1.当孩子面对挑战总是犹豫不决时,我们是一直被动的等待下去,还是主动做点什么?
2.当孩子退缩逃避时,我们是否应该“接纳”他?
3.在一次次逃避和放弃后。孩子是会安然享受结果,还是会倍受困扰?
4.推动孩子接受挑战,是否有悖于“接纳孩子”的理念?
5.“有益的推动”和“有害的强迫”区别在哪儿?
你,有答案了吗?
那么,如何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呢?
下一章,从孩子的安全系统开始,一点点的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