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学期,面对新班级得新同学入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座位如何坐?
根据以往的做法,大多是开学第一天根
据进班报到的早晚自由选择,第一周老师再根据个头高低、性别、性格、成绩及课堂表现、视力情况做局部调整,日后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前后左右滚动交换调整。
当然,这中间如若觉得编排不够好,不利于组内或班级学生发展,便会根据第一次阶段测试成绩和接班成绩综合考虑,按照成绩表先选出第一梯队人员,即每组组长,然后依次选出二三四梯队人员,分别作为每组的2、3、4号组员。再每一周或两周前后左右滚动调整,这里边每组的组员也是可以根据他们的动态发展来进行组间调整的。
但老师排座位,总有个别家长或学生不够满意。
于是,去年开学,面对年级打乱重组合的班级,敏我们两个先用在教室课桌上按照横竖成排用粉笔写上83个数字,再做好83个数字卡片,折叠放入纸盒。根据学生到来的先后顺序采取抓阄定位(学生们都很开心),再组内推选小组长,随后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
本来觉得自我的座位安排也不错了,但直到今天看了《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第二章小组建设里边的座位编排,才觉出自己班中组中凝聚力不强的原因,也更感叹书中的更妙。
书中怎么做的呢?先选种子组长,组长根据小组组员制度要求自由选组员,组员也可以自我推销,确定后看老师那是否通过,杜绝私下串通。小组分好了,座位再根据划定的区间选择。这样以来,学生积极性、小组协调能力、凝聚力、全局意识等都得到较好的呈现和发展。(看着觉得虽好,我还不明白咋实施)
看来座位编排不简单。
也许真的是教育无小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