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路遥的成名作《人生》,里面主人公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爸。
高加林的教师岗位,被村长高明楼的儿子替代了。
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读书,为的就是不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度日。可是,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还好有个教书的岗位,让他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本以为可以就此改变命运,但才刚刚三年,所有的希望又都破灭了,他将不得不再次面对当农民的现实。
我爸和高加林一样,也是高中毕业当民办老师,也是从民办老师岗位下来,只是原因不同,也是同样不会干农活。
我爸儿时被爷爷收养,虽说特别穷,好在长辈疼爱。儿时体弱多病,家里好吃的都紧着给爸吃。爸懂事又会读书,高中时得到了保送名额。在这个关口,爷爷生了重病,家里没钱,也没人照顾,我爸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回家照顾爷爷。还好后来谋得民办教师的岗位,教初中语文,教学口碑非常好。我有时在想,如果爸一直在教学岗位上,到现在退休,生活应该会富足安逸很多吧。
我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特别严格的时候,妈妈又怀上了我。本来妈妈打算不要了,我爸说多个孩子挺好,要了吧。就这样为了我,我爸从民办教师岗位下来,回家务农。我爸拿起笔是个人才,务农那是个菜菜,当然他也不甘心只做个农民。
后来我爸进了工商所,工作了好几年,有了提干机会的时候,又因为计划生育问题被刷了下来。
再然后进了乡政府,他笔杆子了得,什么重要文件起草都由他来,可也许他不适合官场,最后自己出来半经商半务农。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赚钱机会,出去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家里紧巴巴的。
家里经济一直比较拮据,可在我和哥姐的记忆中,并没有这个感觉,因为爸宁愿自己苦,也会尽量满足我们。不管哪方面都不曾让我们觉得比别人差,甚至因为自己爸爸有文化,平时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爸,内心感到特别自豪。
爸的书法远近闻名,过年的对联每年都是看着爸写的,那苍劲有力泼墨挥毫的样,太让我崇拜了,以前很多人家都会来家里讨要爸的对联。他的对联不是抄的,而是自己写的,文采加墨宝的融合,那是相当的珍贵。我们老家有名的“东坡亭”,上面的字就是爸题的,现在回家经过还能看到。
爸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的学习能力。从儿时记事起,爸床头就放着书,不管白天多累多忙,睡前都要看书。
老家那些年很多人办纸厂,我爸跟人合伙办过,也到官方纸厂上过班,没几年,他就成了专家。对造纸机器的研究非常深入,他会跑去河南机器厂采购配件,买回来自己研究安装。别的纸厂老板都来请教他,甚至有些请他帮忙一起去采购。后来我家自己单独办的小纸厂,里面的全套机器设备都是我爸研究组装的。
有一年我小伯父与村里熟人合伙办纸厂出现纠纷闹到了法院,我小伯父没读过什么书,有什么事情都问我爸。爸为了小伯父的官司整整忙活了十个月,自己赚钱也耽误了,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妈是有些怨言的。但我爸兄弟情深,认为这一切都很值。因为对方关系硬,一审败诉了,过不了多久就要来拆小伯父的房子。小伯父一家乱了套,我爸坚持上诉,最后中级人民法院改判小伯父胜诉。记得胜诉那晚,小伯父家放了一整晚的烟花,让我记忆特别深刻。这一年下来,家里是一穷二白了,但是爸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法律专家。那一年爸买了非常多法律的书,各种法条熟念于心,从那以后,这十里八乡的有什么法律纠纷,都会来请我爸。可惜我爸年轻那时没有参加司法考试,没能拿到律师资格证,只能作为代理人谈判。但他的法辩能力是毋容置疑的。他处理纠纷遇到正儿八经的律师,从不胆怯,经常让专业人士佩服。去年过年回家,就听妈说哪里又有人请我爸去起草诉状了。
就爸这学习能力,让我这读过大学的人感到汗颜。一般子女对父亲都会经过崇拜、不屑、佩服的心里过程,我却从来没有过这种起伏,因为对爸爸,在我心中不管哪个阶段都只有崇敬。
很多人问过爸:“如果当年选择读大学,人生之路怕是云泥之别”?(跟他同期有保送资格的另一个同学早就已经是某某局局长了)
爸回答说:“那样选择确实会更好,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应该还是会选择回家照顾父亲,养育之恩大于天”。
又问:“如果当年选择不生下老三,继续教书,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或者工商所继续升迁,现在差别应该也是很大的”。
爸回答:“当年选择不当老师,不完全是因为要生老三,因为那时教师工资低,家里太穷了,我想多赚钱让家人生活更好点,本就有意舍弃教师岗,这跟老三没有关系”。
说起人生这些选择,爸从没有过抱怨与悔恨,这份豁达更让我感觉到他的伟大。
就像董宇辉说:
人生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假设,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角度,去责备当时无望、怯懦或者是犹豫的自己。
我们只是在那个时候,做出了符合我们当下认知以及能力范围内的最优选择。
我们无法追求100%的安全感,无法保证100%的选择正确,但是,在作出选择后,我们可以直面眼前、活在当下。
人生坎坷的爸爸,是我心中永远的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