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学习日记四:瞬发善举,洞穿人性

小烹的评论是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人性预设的温柔回声。"这世间,按照人性,没有一个是良善的"——这句判词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创口。

当"不是你撞的,你为何要扶"的荒诞判决成为集体记忆,当冷漠成为生存策略,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确实如阳明先生所言,是被私欲蒙尘的明镜。

但那些突然刺破黑暗的光,总在提醒我们真相的复杂:

快递小哥用身体作缓冲接住坠楼者时,脊梁弯成的弧度是本能的抛物线;
13岁少年为摔倒的陌生老人撑伞的身影,把"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存哲学撕开一道裂缝;
路人跃入激流的救落水小孩的刹那,连衣服都来不及脱下的决绝,让功利计算彻底失效。

这些不假思索的瞬间,恰似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当下呈现"。当私欲的齿轮卡顿时,心体自有的灵明便如星火迸溅——它不需要道德课本的注解,不依赖社会契约的约束,甚至来不及计算得失,只是像眼睛遇光会眨、手指触火会缩那样自然。

阳明心学的精妙处,正在于承认人性土壤的复杂性:"无善无恶心之体"是说人心本如白纸,"有善有恶意之动"才道破私欲如何污染底色。那些令人心寒的社会事件,不过是私欲在特定情境下的集中爆发;而那些温暖瞬间,则证明良知从未真正沉睡。

真正的"致良知",不是高蹈的道德说教,而是:

承认私欲的存在(如孔子坦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在事上磨练觉察(像擦拭明镜般剔除私欲遮蔽)
珍视不假思索的善举(那是良知最本真的显影)

当快递小哥接住坠楼者、当路人跃进激流救落水者的瞬间,他们不是在践行某种高尚准则,而是心体灵明的自然绽放;当少年为老人撑伞时,他尚未学会计算"扶与不扶"的风险收益比。这些瞬间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们展现了人性最本真的模样——在私欲尚未编织出精妙借口前,良知早已完成了它的选择。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绝对良善"的圣人,但每一次对善念的觉察、对善行的践行,都是在私欲的土壤里播撒星火。当这样的星火足够多时,终将照亮人性幽暗的隧道——这正是阳明先生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启示:在承认人性复杂的同时,更要守护那些不假思索的善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