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草民——读《草民》有感
迟到千年/2025.1.21
01
这本书的封面朴素简单,书名《草民》两个大字似乎占据着整个封面,何其醒目,仿佛就是告诫着拿着读此书的人,你我皆草民。
蔡崇达说:“我就是野草,现在我讲野草的故事”。
李敬泽在为此书所做的推荐序中写道:“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写过一部《野草》,野草被编码、抽象,野草成为庞大的隐喻,鲁迅何其大,蔡崇达何其小,他全力以赴,回到他的小,守住他的小,他解码“野草”,解密“野草”,让草回到草自身。”
我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野草》,我能不费脑子记起的与草相关的或许就是小学学过的古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然而,就连这首诗,其实我都没有完整地学会。直到如今陪同玩子同学学古诗时,我才知道这首诗全名的模样,才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面的四句。
陪玩子同学一起读它,我也就慢慢学会了这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小时候学这首诗更多地是学会了野草的生生不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今读后四句,又完全将其理解为另一番情境了,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情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蔡崇达的《草民》讲述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法是讲述的就是他家乡东石镇人的故事,他们就像是野草一样,随风俯仰,同时紧紧抓住土壤,不是为了让你欣赏他,他只是认真地活着,生生不息地活着。
02
读这样的故事,总是伤感的,跟随着文字中的故事,我不知道有多少次的热泪盈眶,也不知道有多少次的心中酸楚。
读这样的故事,我感动的本源是同情,还是我感伤的其实是自己?
文中有几则故事讲述的都是中年男人落寞潦倒的遭遇,人生似乎已过半,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遭遇了人生以来最大的挫折,一时间他们无法接受如此失败的自己,逃避也好,遮掩也好,不认命也好,他们都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读着这些故事中人物的遭遇和处境,我似乎有些对号入座了,我又何尝不是有着和他们一样的心理处境,所以我心领神会感同身受似的感受着文字传达出来的那一份情感。
四十而不惑。
本应该在看透人生本质领悟生活真谛的年龄,却遭遇工作上的失败,甚至于导致家道中落,妻子孩子跟着一并遭殃,这落在谁的身上都不好受,都不能够轻而易举地接受和勇敢面对。所幸,他们有靠谱的家人支撑着他们,所幸他们还有老家可以回,所幸他们还有儿时的朋友。
写到这儿,我又有些落寞和感慨。有童年的人,在人生遇到困境之时,还可以往回看往回走,回到儿时的那个家,家的温暖总能让他们找回勇气重新出发。没有童年的人,他们没有儿时的那个家,那个家无法给他所需的温暖和包容,他们只能够死死地守住现在,现在有的就是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现在即将来,他们毫无选择只能够向前。
我们如果知道自己有一个后盾可以撑着我们,知道天塌下来还有人给我们顶着,即便是遭遇了多么的不堪,似乎总会好许多。而那些没有后盾支撑他们的人,不管遭遇或大或小的不堪,他们只能够自己撑着,自己成为自己的后盾,自己不能垮。
所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能够找到那个后盾,可能是你的那个家,可能是儿时的同伴,可能是如今的朋友,可能是几面之缘的陌生人……
03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读那几个关于中年男人落寞潦倒的遭遇的故事时,我如此的感同身受呢。我知道肯定不是因为我的遭遇处境与他们相似,毕竟我没有像他们一样遭遇巨大工作上的变故,但我的确好像有与他们一样的心理体验过程,心境似乎一样。但我觉得这不足以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几个故事中的人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两个儿时玩伴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遭遇了人生危机,他俩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去追看台风,竟剧情狗血地在看台风的地方相遇了,俩人谁都没有相互诉苦说些什么,而是拍了拍肩膀一起走了回去。
他们需要的其实根本不是理解,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证明,证明自己不是最差劲的那一个人,自己不是混得最差劲的那一个人。或许,朋友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互帮互助,二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朋友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需要帮助倾诉时,他们可以在我们身边,需要证明你不是最差劲的那一个人时,他们可以告诉你你不孤独你不差劲。
蔡崇达在后记中写道:“这次写作《草民》,我让自己回到“所有人”里面去。和所有人在一起,构成所有人,由所有人构成。《草民》里,我试图写出尽可能多的父亲,尽可能多的母亲,尽可能多的祖母,尽可能的自己……,我希望尽可能多的人,能借由此,看到尽可能多的父亲、母亲、祖母……,我其实是希望,这本书里连同《皮囊》《命运》,把我们的故乡,完整地生下。人们总是需要故乡的,特别这个不断摧毁和建设的当下——我们只有知道故乡如何构成我们,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探向远方。”
我似乎有了更多的力量,来回忆探究我的故乡了——一个我选择了逃离毫无眷念之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