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的世界中寻找教育真谛
《阿虎开窍了》是罗勃·卡鲁斯的一部作品,这位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绘本大师用他智慧的构思和幽默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晚慧孩子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孩子优秀,父母先要做到两个字“等待”。
故事的主人公阿虎是一个晚慧的小老虎,当别的小朋友都会读书、写字、画画的时候,他什么也不会,他的爸爸非常着急,妈妈却非常镇定并认为阿虎只是开窍晚。
爸爸还是不放心,便偷偷关注阿虎,可是阿虎一直没有开窍。直到有一天,阿虎突然开窍了,什么都会了,而且比别的小朋友做得好。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儿子生病住院的病房里。北方的冬天,窗外是阴沉沉的雾霾,室内弥漫着混合多种气味的空气,看着儿子烧得通红的小脸,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
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从儿子出生起,我就是一个焦虑的妈妈。晚婚晚育,儿子是我生命中一份最最珍贵的礼物。我曾也像大多数妈妈一样,想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这个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给予他,他的一笑一哭都曾牵动我脆弱的神经。我的存在几乎成为空气,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才是我生命的全部。
在这种心态下,尽管我是教育学专业出身,但是,任何理论都无济于事,儿子的教育过程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
直到我读了《阿虎开窍了》,它温暖并慰藉了我疲惫的心灵,阿虎的父母用“等待”保护了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也换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优秀的阿虎。我明白了也许“等待”就是最好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等待让我见证了儿子的成长,更让我遇见了美好的自己。
那么,父母为什么要先做到“等待”?
1.“等待”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整体性等特点。其中,差异性就是指不同个体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因此,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举个例子:在语言发展方面,不同的孩子发展速度不同。儿子一岁的时候只能说单个词语,同龄的一个小姑娘就可以说很长的句子。但是两岁之后,这个差异就不显著了。
记得儿子两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给外地的姥姥打电话说:“公交车,长又长,带着朋友去远方。”一首儿歌上的句子,几乎让我和先生震惊了,从说单个词语到一个句子,就是在一刹那间。
还有很多方面,比如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撤掉纸尿裤、什么时候能够独立吃饭……这些都有个体差异。
经常听到大家交流育儿经验:“我的孩子几个月会干啥,你们还不会,赶快训练啊?”“谁的孩子都会啥了,咱们咋还不会?”……
我想说养孩子必经不是工厂生产产品,难道非要有一个标准的时间和流程吗?或者我们非要像训练小狗小猫那样训练孩子吗?还是借以“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等的误用而盲目干预吗?
我想起了纪伯伦的几句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并非因你而来。”很好地诠释了爱和自由的关系,养育也是一场修行。
2.“等待”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内心更有力量。
一提起自尊,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争强好胜,事事要第一,失败了就受不了的孩子。这是好胜心,不是自尊心。
自尊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具有自尊心的孩子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估、肯定自己和对方,包括对内认识自己和对外认识别人两个方面,不是上文中的对自己绝对肯定。
大家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可以肆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对于再小的孩子,自尊都是重要的。它是孩子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只有童年形成良好的自尊,只有自己肯定自己,内心才会有力量,成年后才能坚定地迎接外面世界的风风雨雨。
阿虎的父母用等待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阿虎才得以没有自卑,后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当孩子笨拙地画了一副只有直线的画,可能这个时候我们的一句不屑或者取笑就足以打击他正在成长的一点点自尊,此后也许他一生都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但是,当我们不是空洞地说“你真棒”,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这幅画,并询问或者和他探讨画的是什么,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我小的时候就被人取笑过唱歌跑调,因此,直到现在我都不会唱一首不跑调的歌。
儿子4岁之前一直画直线,突然有一天,他画了一个大圆套了一个小圆,小圆里有三个小圆圈,大圆上有两根长长的线环绕着。他拿给我看,我根本不明白他画的是什么。
于是试着和他探讨,他反倒侃侃而谈,原来画的是一个肚子里有宝宝的农妇在走路。小圆和里面的三个小圆圈是农妇的头,外面的大圆是有宝宝的肚子,两根长长的线是胳膊。
在尝试了分享和被欣赏的快乐之后,儿子一口气画了九副画,有背着筐的农夫、吃东西的大象、一只青蛙假装蚯蚓用尾巴卷了一个球,一只学飞的小鸟,旋转衣架……其实,每幅画都不是我们惯常思维的优秀儿童画,但是,我和他的探讨让他敢于向成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3.“等待”可以抚慰父母焦虑的心。
很多人会说,“等待”只会更焦虑。我想问一下,你有没有思考过你为什么焦虑?是孩子做得不好还是他的不好让你感觉到外在压力,你因这个压力而焦虑。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竭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百家争鸣的育儿理念到百花争妍的培训班,从朋友圈的晒娃到茶余饭后的闲聊,在每个父母的人生中,让孩子优秀一直在路上。
也许微信朋友圈真的加剧了群体化的焦虑。以前是面对面的对比孩子,现在朋友圈一张图就足以让千里之外的父母寝食难安。
谁的的孩子四岁开始弹钢琴了、谁的孩子3岁开始学英语了、谁的孩子画画得奖了……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可以告诫自己安静下来,那是邻家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们需要像阿虎的父母那样,可以默默关注孩子,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焦虑和失望,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让他像阿虎一样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内心的力量。
阿虎的父母也可以选择人为干预,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就看不到后面不一样的优秀的阿虎,看到的是一个和同伴一样优秀的阿虎。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知识、技能,但是教不了内心的力量,这个需要孩子自己慢慢形成,我们需要的也许只是“等待”,让自己不焦虑。
原创不易,喜欢请点桃心赞,不用打赏。欢迎转载,转载前请联系作者,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