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是什么?找到精神内耗的原因

了解反刍思维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另外一个大家所熟知的词汇—精神内耗。说得大白话一点,就是常常感受到所谓的“心累”,产生这个状况的原因大致有:

1. 缺少目标感,进而产生对未来的焦虑;

2. 自尊感和自信心较低;

3. 反刍思维,也叫「困扰思维」;

所以,反刍思维是导致精神内耗的原因之一。


一、什么是「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一词源于我们日常会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咽下,这种现象称为反刍

而反刍思维就是对生活中经历的负面事件反复思考,强迫性思考的倾向。

典型特征便是经常思考:怎么又是我?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二、如何区分「反省」与「反刍」?

反省比较全面,我们反省自己,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坏的方面

但是反刍只关注坏的方面,在反刍的时候,我们会反复地去想那些不好的体验


四、如何变「反刍」为「反省」?详细3步骤

1. 当自己开始产生反刍想法的时候,有意识记下来

很多时候产生反刍思维,是同一类型的事件或人员引起的。所以当自己开始反刍的时候,有意识记下来,在了解了什么因素会触发我们的反刍思维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克服这一不好的思维习惯。

可以参考以下句式:

“今天什么时间,我当时在哪里做什么的时候,突然陷入了反刍思维。具体是发生了什么?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


2. 按下「积极暂停」键

在你不断记录,并对自己反刍思维有一定了解和把握的时候,可以尝试在每次观察到反刍时,为自己按下「积极暂停」。

积极暂停不是不解决问题,而是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当下,不会受到反刍思维的打扰。

可以给自己如下心理暗示:

“这个其实我不需要立刻来解决,我先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一会儿会留时间给自己来解决。”


3. 为自己制定详细的应对计划

把引起思维反刍的事情一件一件罗列在纸上,并且为每一件事制定详细的计划,当你能够按计划解决每件引起反刍的负性事件,这一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了。


最后,分享精神分析流派观点,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会经历的几个阶段:

1. 全能阶段——以为世界是围绕他转的,任何人都需要无条件满足自己;

2. 偏执分裂——爱憎分明,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

3. 抑郁——开始产生内疚的情绪,反思自己的问题;

4. 整合——同时能够接纳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但并不妨碍其做事、人际关系;

可以看到,人到达抑郁阶段的时候,已开始摆脱巨婴状态,相对来讲,已经是比较高的维度了,因为人开始反思的时候,便有了自我改变的可能,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比较容易出现「反刍」。所以,若能看清楚这种思维的好处和弊端,经过不断积极调整,最终,每个人都能够更加平衡地看待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