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定位理论有几个前提它的逻辑很简单,第一,产品同质化的时代到来了;第二,顾客导向的时代过去了;第三,现在是竞争导向的时代;第四,在竞争导向时代,我们必须占领消费者心智;第五,消费者只记得第一,不记得第二,所以要占领消费者心智,我们必须成为第一;第六,要成为第一,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我经常讲,这里每一步都是错的。”
一、产品同质化时代到来了
华杉老师讲道:“我们做营销、做企业,首先是创新。德鲁克说,经营企业的唯一任务就是营销和创新。创新的第一条就是产品的创新。定位理论基于“创新已死”,但事实上,创新一直没有死,从来没有产品同质化。”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有两方面的体会。
第一个方面是身为消费者的时候,我有明确的需求和支付意愿。但是买到的产品/服务并不是让我100%满意,觉得真不错,太值了、见谁都跟谁推荐……能提供这样服务的商家极其稀少。有没有,真的有,这种就是用爱发电的,因为所付出的成本极高,至少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交付和超值服务不在一个维度。
无论是工业化产品还是定制化的非标产品,都有很强的提升空间。
普通产品找到一条生产线代工就能生产;但是用心的产品,需要投入心血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投入可能短期没有回报,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选择。人性的选择是谋求利益最大化。前者就是目前中国的所谓的“产品同质化”的现状,这种同质化产品的生产没有任何难度,找到生产线就能代工。大家的产品都一样,就剩下比价格了。还有一点跟信息不对称有关,虽然产品一样,但是在用料上也会有一些差异,这就是凭良心做的事情了。这些信息只被业内人士知情,消费者并不知道,这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比如,过年回家还在跟老家的朋友聊到找健身教练这件事。专业的且能站在客户的角度解决问题的人是罕见的。关于找教练这件事,去年在上海找了一段时间,也尝试了一家经营的还不错的连锁健身房,但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给人的感觉并不好。我在这里也体会到,当我是外行的时候,因为我没有专业知识,我的判断标准是:感觉。朋友说在小城市找专业的人难度更大,不是没有消费意愿和能力。而是一堆烂桃子,挑不出来个好的。
另一方面当我身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人员的时候,提供一个基本产品和服务是可以交付的,尽了责任挑不出毛病,合理的理由是,给了这个价位的钱,得到这个服务已经超值了。但是如果自评,这件事做的是否彻底,是否是打动人的产品/服务,还有极大的空间。
但为什么不做呢?一是利益方面,短视来看,这两个的投入不一样,但是结果差别不大。极致的投入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但是短时间内、至少眼前看不见。二是,投入更多需要具体的人具体的付出,超越基本投入是反人性的。人性是偷懒的,能歇一会儿歇一会儿。这就看良心上过不过得去了。
什么是创新?
创新建立在守旧的基础上,守旧的地方是基准,在基准的基础上多花一点点心思,做出的成果就是创新。我的体感是,创造超越期待的产品和服务是有很大空间的,关键是用心跟愿意投入时间。
二、顾客导向与竞争导向
华杉老师讲道:“顾客导向时代过去了,这也是错误的。我们永远都是顾客导向的,特别要避免的是竞争导向,因为在竞争导向下,你的思维会被竞争对手带着走,这时最容易犯错误。”
我在自己的人生中还是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关于「竞争」都有很深刻的体会。在人生中很容易受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的影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比较。做企业的时候也很容易受同行的影响。被这种刺激信号刺激后的行为反应是开始暗自比较,这就意味着无形之间参与了竞争。这种竞争是被限定了「主场/战场」的竞争,用孙子兵法来看,这是受制于人的状态。比如说,大家都在比成绩(市场规模),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卷数字成绩,而忽略了最大的前提是,比成绩这件事服务于最终目的吗?如果接着追问问的就是价值观。
我要的到底是不败、不可撼动、纯金,还是追求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和七八千斤破铜烂铁?要的到底是什么?目的不一样,战略、战术以及具体的经营活动全都不一样。没有对与错。不同的价值选择,对应不同的商业模式。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定心,我的志向是什么,我要怎么做去实现它,始终围绕志向行动(这其实是罗振宇说的自己给自己画了战场),而不是被身边人的决策和行动影响。这并不容易,甚至说很难。
三、消费者只记得第一,不记得第二
华杉老师讲道:“人们只知道第一,不知道第二,这也是错误的。这里又用了一个打比方的大胆跳跃,叭跳过去了,他怎么跳过去的?他认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第二个是谁,没人记得。所以人们只记得第一。你觉得很有道理。但我们把这个概念转到商业上。第一个做可乐的是谁?是可口可乐。第二个做可乐的呢?你也知道,是百事可乐,而且,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的销量还多。”
消费者根本不关心谁是第一/第二,关心第一第二的人群是行业内的人。消费者关心的是这个产品能给我提供什么价值以及我怎么买到它?这两个问题背后是营销4P中的产品和渠道。
你只能去问消费者,关于可乐你知道哪些品牌?他们回答的第一个品牌就是他们认知里的第一品牌。认知和事实并不需要对等。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银梅可乐、元气森林的可乐……
第一个被消费者说出来的品牌一定是可乐品类的第一品牌吗?不一定。你是第一就一定会买你吗?更不一定。而是要看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一直打全国销量第一的雅迪电动车。我在买的时候,我关注的并不是谁销量第一,而是哪个产品用起来更方便、更省事、更顺手。
四、足够的传播资源
华杉老师讲道:“要成为第一,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成立吗?这里我请问大家,足够的传播资源存在吗?实际上不存在。很多人在讲“足够的传播资源”的时候,经常引用一个例子,是“范弗里特弹药量”,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是:“没有一个阵地是10万发炮弹拿不下来的,如果有,就再来10万发。”很多人喜欢用这个例子,但是,范弗里特赢了么?没有赢。用“范弗里特弹药量”并没有赢得战争。谁赢了呢?卖弹药的赢了。”
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这是进行一切规划最大的前提。
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这个前提,制定不合理、不切实际、不匹配资源的目标和任务。如果没做成就会对自己很失望,而忘记制定目标的时候可能就是不对的。
我们很容易往多里规划,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积极假设,人在接收积极信号的时候很兴奋。事实其实是中性的,但因为人们对事实有期待有幻想,从而显得事实是负面和消极的。建立客观的认识很重要,真实地活在事实里,而非幻想和期待中。
我在反思,之前我也是有这种幻想,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很容易受完美主义的影响,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有限的,不可能完美地开始,而是要在过程中持续改善。这次做的不好,我接受结果,下次改善。
关于我的部分:我知道做的不好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低估了完成这件事的工作量、当时对重心的判断有误,过程中因为没经历过,出现了返工;方向迷失的时候用了大量时间在找思路……
这些部分只关于我,我要去反思和改善,下次才能做的更好。
换一个视角,他人的眼里看到的是“做的不好”这个结果,至于过程中怎么做的,中间经历了什么,他人并不在意,也不关注。其实对于结果来说,他们也不会评价过多。即使评价,无论好与坏顶多也就在那一瞬间,转眼就忘记了。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关注我的表现、我的动作是否优雅。爱我的人自然会接受,不爱的人自然会批评。这些都不可控。
昨天,我在跟老师请教业务画卷怎么画,老师告诉我一个完整的业务画卷包含哪些。可我只剩下2天的时间,做不了那么完整。老师需要教授完整的、无遗漏的知识,但我在实际做的时候,我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资源)灵活调整。这是很重要的课题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