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体的的调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疾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以用药,但是原则是药量尽量小,点到为止。因为药物有偏性,不可贪多贪大。
第二阶段:在疾病的平稳期,尽量才食疗,推拿,按摩的方式,在平缓之中,见到日日改善的效果。
比如说,调治一个孩子,如果按照时间来分配的花,一百天里,可能只有五六天是在治疗急症,服用药物,其余的九十多天都在食疗的,都是通过按摩或者锻炼的方式来调理的。
推荐通过食疗来调理
在调理孩子的身体中,脾胃出现问题的居多,即使很多复杂的病,最后诊断再三,从脾胃那里找到发病的根源。
脾胃和肺的关系
现在孩子一旦出现什么症状,往往会有呼吸系统方面的问题,鼻炎,流鼻涕,哮喘,顽固性咳嗽等。
原因就是脾胃不足导致的,在中医里面,脾胃属土,肺属金。在五行里面,土生金,也就是说,土是金的“母亲”。这样,脾胃和肺的关系就清楚了,原来脾胃是肺的“母亲”。中医认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按照这个调理原则,如果肺虚,就要补肺的“母亲”——脾胃。
为什么不直接补肺,而是先要来补脾胃呢?
这是祖先的智慧,从自然万物中,万事有相通之理,能找到奥秘,一棵树,叶子枯萎了,是应该先浇树根还是先浇树叶,就是这个类似的道理。要滋补一个脏器,那就先滋补它生发的源泉。
脾胃和肝的关系。
钱乙:“土虚则木摇”,这是很多肝经问题的一个方面,追溯到根源,就可以找到脾胃的问题。
脾胃和肾的关系。
一个是后天生化之源,一个先天之本;我们身体里肾里面的肾精,是从先天继承来的。在出生之后,就要靠饮食吸收的精微物质,和呼吸吸入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结合先天之精,来形成肾精并储藏在肾中。这是我们生长的根本。所以,如果脾胃虚弱,则会影响肾精,导致孩子生长缓慢。
该怎么调理脾胃呢?
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使用食疗的方法,因为脾胃本来就是运化饮食的,所以食疗更加合适。在中医里,有很多药食同源的好东西,这些东西,既是药物,也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物,所以比较平稳。
脾胃出现的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积滞,一是虚弱。
积滞:就是指本来应该运化的食物,没有完全运化,结果形成了积滞。这种积滞,是一种病理性的停滞,并不一定就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
孩子吃得已经非常少了,怎么还有积滞?
答案就是:积滞并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可能还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产物。有的孩子食积的表现是胃口不好,不吃东西,面黄肌瘦,肚子大;有的孩子表现为非常能吃。
明代薛立斋,在他的儿科专著《保婴撮要》中说:“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
他说孩子食积是因为喂养不当,比如过去讲究哺乳之后不能马上喂食,喂食之后不能马上哺乳,就是说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最好不要多吃生冷,不能吃饱就躺着睡觉。
调理这种食积的药食同源之品,可以用“焦三仙”。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的合称,如果加上焦槟榔,就叫“焦四仙”。另外莱菔子,就是萝卜籽,具有下气导滞的作用,还可以化痰,生鸡内金化瘀的力量大些,给孩子用炒鸡内金健脾胃更强一些。
这些药材,食材都比较平和,均为药食同源之物,给孩子调理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