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有深度的语文课
——听悦书玲老师《故乡》有感
文/张永刚
记得有人说:初中语文要生动一些,高中语文要深刻一些。但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鲁迅的思想深刻,文如其人,他的文章也是耐人寻味的。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领悟到他生动犀利的文笔,如何感受他深刻深邃的思想,才是关键所在。
悦老师这节课就是一节设计精致、引导精巧的有深度的语文课。
深度之一表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悦老师首先出示了“鲁迅创作谈语录”,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鲁迅的写作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给全文的学习定了一个调子,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接着,悦老师由“他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86段,要求学生用三个词概括鲁迅笔下的三种人,学生很容易找出——“我”“辛苦辗转”、闰土“辛苦麻木”、别人“辛苦恣睢”。
然后,悦老师把学生的学习第一次引向深入:读53——77段,从文字中找出能表现闰土麻木的内容,仿照例句说话。
【示例】闰土的麻木表现在:见到我,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通过学生学习,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归纳出了闰土的形象:沉默寡言、动作迟钝、神情麻木。像一个木偶人。
作者记忆中的闰土就是这样吗?
接着,悦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5——29段,对比着来说说闰土的变化。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少年闰土的形象:活泼伶俐、机智勇敢、知识丰富。是一个小英雄。
闰土是如何从一个“小英雄”变成一个“木偶人”的呢?
悦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原因,学生很快找到了第71和74段。
仅仅是这些原因造成了闰土命运的悲剧吗?
悦老师适时补充了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再读文章,继续说话:闰土的麻木还表现在……
这时,学生对闰土的麻木认识更深入了,对造成闰土麻木的原因认识也更深刻、更全面了。闰土的辛苦,不仅有客观的社会原因,还有他主观的个人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对他笔下人物的态度也更明晰了。
课到此时,深度已显。但悦老师显然没有罢手,她紧接着又问:“我”只是为闰土一个人而悲哀吗?
这一问引出了师生对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分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青草更青处”,也让小说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悦老师的课堂设计,紧贴文本,由浅入深,由人物到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学生的收获不断深厚。课堂的深度由此可见。
深度之二表现在老师的课堂引导。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我们课改最强音。那么,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呢?教师要做什么?程红兵老师在他的论著中指出:于无向处指向、于无路处指路、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助处支助、于无光处点灯、于止步处鞭策这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悦老师这节课有两个地方,我觉得体现了老师引导的得法,体现了教师课堂调控的得当。
第一处,当学生只能找到课文第71、74段,来分析闰土“辛苦麻木”的原因时,教师适时给出背景资料,让学生联系背景,深入思考,理解了闰土麻木的深层原因。这就是“于无助处支助”。
第二处,当学生完成对闰土人物的分析,感觉课堂就要结束时,悦老师提出:“我”只是在为闰土一个人而悲哀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又一次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了深入,让学生的思考有了深度。这就是“于无疑处生疑”。
要让课堂有深度,离不开老师平时的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积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丰厚自己的积淀。我想,悦老师在备课时也一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对于悦老师的课,既然是一节有深度的语文课,是不是可以做得再有深度些。
小说用“辛苦”一词,概括了辛亥革命前后从农民、小市民、到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特点;那么,在现在的新社会里,人们是不是就不辛苦了。这样,我们会发现,“辛苦”是人生常态,关键是在这样“辛苦”的常态下,我们是不是像杨二嫂一样,丢掉了人最初的美好,;是不是像闰土一样,虽辛苦,但不失作为人的本真;是不是像“我”一样,在辛苦之中,依然期盼着希望,对未来有更美好的追求。这样的问题,无需回答,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
再者,课堂从“辛苦”说起,到“辛苦”结束,也是一种首尾呼应,让课堂有一种结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