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之典故 一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注解:小孩确实挺聪明,但还够不上智慧,因为他如果只要钓竿,那恐怕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没有钓鱼技术,光有鱼竿是没用的,钓鱼技术与钓竿都不可或缺。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相信自己有了专业工具就一定能和专业人士做一样的事了,没有技术、经验,就无法发挥工具的价值。
智之典故 二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大王赏赐我临时酒饭之际,我也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爽快地应允。
手下心腹劝告王翦,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疑我造反了。”
注解:王翦故意将自己塑造成贪财的形象,为的是让秦王不怀疑他有更远大的志向,这样才容易消除秦王疑虑,得以自保。这是一个典型的大智如愚的例子,相比风评声名而言,自身安危、君臣和睦更为重要,智者懂得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智之典故 三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给它温暖。蛇在农夫怀里苏醒后,受到了惊吓,便本能地咬了农夫,农夫就这样被毒死了。
注解:农夫有着善良的心地,但是他不分善恶就施与帮助,这就是愚蠢,他的愚蠢不仅害死了自己,还可能危害到更多人。智慧是诸多优良品德的前提,愚蠢的人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害人害己。
智之典故 四
晋惠帝司马衷,愚笨而不学无术。
有一年夏天,司马衷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司马衷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咱们官府的?还是老百姓的?”随从都觉得又好笑又无以作答。
又有一年闹灾荒,许多老百姓吃不上饭,有的人刨树根填肚子,有的人吃泥土充饥,到处都有饿死的人。大臣把这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粮食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
司马衷的愚蠢无能,让皇族陷入了争夺权力的战争,继而产生了八王之乱,而边境的少数民族趁晋国内乱大举入侵,史称五胡乱华,这给当时的汉族人带来了有如地狱一般的灾厄。
注解:地位和权力越高,就越需要相应的智慧,否则很容易弄出乱子,不光自身难保,还会祸国殃民。愚蠢本身并不是罪,尤其是先天性的智力缺陷,但是愚蠢非常容易招引、催化、缔造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