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提到她的领导,说她领导经常会比较忙,忙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甚至,有一次要同时参与两个桌子的宴会。
我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人,或者说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我也常听到当能力不匹配时,即使再多的社交也是徒劳,我也曾信以为真,现在也是如此。不过,我开始越来越认为社交重要。
今天和她聊天,更加让我感觉如此。能力固然重要,没人欣赏那几乎就等于没有。
知识也好能力也罢,都是通过做事体现出来的。如果能一鸣惊人固然求之不得,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一鸣惊人,然后别人都主动来认识你的。大多数是别人先认识你,然后才发现你的与众不同。
所以,现在越来越感觉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很有道理——《别独自用餐》。
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要放弃用吃饭的时间进行社交。王石就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个道理: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出国不能吃中餐,必须吃西餐。因为你出国干什么呢?他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既然是学习,饮食文化也是西方文化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只要出国,就吃西餐。
后来他2011年到哈佛学习,呆了两年半;2013年到剑桥,呆了两年。这期间基本上没有吃中餐的。除非是有中国团到那里去了,他们要吃中餐,他才陪他们一块儿去。
这样做的结果是怎么样呢?他到剑桥三个月之后,跟他们一块儿过圣诞节。他所在的彭布罗克学院三百多人里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一位院士叫戴凯,一位是访问学者——他自己。
戴凯就是彭布罗克学院毕业的,在英国已经十年,而他去了才三个月,戴凯突然发现,他比自己认识的教授还要多,就惊讶地问王石:你怎么认识的人比我还多?王石说很简单,因为你不吃西餐。你一个中国胃,吃饭的时候你就回家。我中午晚上都在学院这儿吃饭。
英国尤其是英国大学里的饮食习惯,晚上那顿饭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饭后的聊天,一般吃饭三十分钟,聊天聊两个小时时间还算短的。七点半开饭,如果十点钟之前要走,聊天还没结束,你要说非常不好意思、非常抱歉的话。
他觉得,第一,这是多好的练英语的机会啊,第二,能认识很多人。
饮食不仅仅是吃,更多的是通过吃饭实现一种文化的交流。由于你不吃西餐,所以即使到了互联网,即使到了虚拟经济,如果在文化交流当中你不能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你虚拟经济再真实、再逼真也不能真正融入对方的。
有时候,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在吃饭上面,现在我才慢慢明白。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吃饭的时间都用在社交上了!
最后用鲁迅先生这句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