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奶蜜盐》61
我们是否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方式会被传承下去?例如生活中打孩子或许是很多家长都曾做过的事情。那些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在长大后,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经常打自己的孩子。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身边的很多家长打自己的孩子,那个时候的孩子挨家长打是家常便饭。我当了妈妈之后也曾经打过自己的孩子。当一个行为变成习惯之后,一些人就觉得那是理所当然,从来不去思考我们打孩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打孩子真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表现让我们感觉忍无可忍吗?我们的打骂真的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吗?除了打骂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张文质老师说,“一个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视的事实是:有的父母之所以会用特别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就是在苛责与打骂之中长大的。教育有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上一辈子的教育方式,不自觉地就会被下一辈承袭,并且他们会下意识地把它用在对下下一辈的教育上。这种继承既包括一些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也报考一些不好的观念、思想。”(《奶蜜盐》251页)
我意识到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的一些做法和我的父母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虽然我比他们读了更多的书,虽然我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我也曾经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就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性和恰当。我想这就是张老师说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有些根深蒂固的理念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己的意识深处,它们在背后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回顾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对他是有很多期待的。现在认真思考这些期待,我发现其中一些对孩子的期待里面有我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而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我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失望和无助的时候,那也是我对自己深深的失望和无力改变的事实的挫败感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的孩子曾经背负了我的人生压力。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孩子需要过他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心愿强加给他们。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里,作者赞同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课题分离”,即区分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问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作者主张强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做到课题分离,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要干涉他人的人生课题。旨在帮助人们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认为那是我们的权利,以为孩子是我们的,他们有了错误父母当然要矫正,以为打孩子就是在教育他们。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孩子和我一样是独立自由的生命,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这种行为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示范,打孩子带来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在我和孩子的人生课题上,我意识到自己是没有清晰认识和边界的。我曾以为孩子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为了他我必须要如何如何。当我这样想的时候,事实上我是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力,同时让我感到有些难过的是,我也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到完全相信孩子,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记得在孩子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这件事情上,我曾经费了很多心思,查了很多资料,做了两套深思熟虑的报考方案,当时感觉特别煎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是表达了他大致不想学的方向,却没有说他具体想学什么专业,于是我们就按照他的成绩报考了可能进入的最理想的大学。录取之后,他埋怨过我给他报的志愿不理想。听到孩子的抱怨时,我的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一则是我付出的劳动和辛苦并没有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另一则是我意识到之前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的过度干涉导致孩子在很多时候有一种依赖心理,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循序渐进地给予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培养他为自己做出选择的习惯,所以在某些关键时刻他是不可能立刻就做出完全尊重自己的内心的决定的。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长大,自从他参加工作后我就很少参与他的各种选择了。我开始一点点意识到自己曾经做得不适当的地方,我在不断成长的路上一点点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不知道在他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我们的影响是否会传承到将来他自己的家庭中?会给他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虽然影响是一定会有的,不过我相信进步也一定会有的。一个家庭的进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愿意从我这里通过学习开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