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74)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书中译文: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我的感悟: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里的“性相近,习相远”无人不晓,就出自《论语》“阳货篇”第2章。
孔子认为人的天资、禀赋、智商等所谓的“性”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学习、练习、接触、熏陶等“习”,受家庭、社会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较大差别。
老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意外怀孕生下第二胎,是一对双胞胎女儿。俩孩子长相一样,性格相似,特别惹人怜爱。但在当时是违背政策的,若传了出去,有可能夫妻双双被开。
无奈之下,老李两口子忍痛将女儿分开来养,大妞送给了做小生意的朋友,二妞寄养在当老师的姐姐家。
做生意的朋友,整天带着孩子忙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大妞上学后,成绩一直平平,但长大后,勤劳俭朴,说话做事泼泼剌剌,接过养父母的衣钵,扩大店面,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二妞跟着做老师的姑姑,受到良好书香家风的熏陶,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以学霸的身份顺利毕业于985院校,成为一个书卷气息十足的大学教师。
俩女儿发展的都不错,但人生轨迹天壤之别。可见,真的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小张同学,从小聪明伶俐,想向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超强,是那种人见人爱的可爱型。三岁时被奶奶带去农村走亲戚,看什么都好奇,都要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有什么用,这时,有一个刚下过蛋的老母鸡“咯哒咯哒”大叫,他害羞地说:奶奶,这鸡鸡在笑话我啥都不懂耶。而不懂教育的奶奶却说:老母鸡又不是人,咋会笑话你呢。无趣了吧。
后来小张上学,成绩优秀,第一学期就领回两张奖状,他骄傲地向家人宣告:我们家的房子不用装修了,我将用奖状把屋子里的墙面贴满。小小人儿,志存高远,学习热情高涨。可是,年轻的爸爸吸烟喝酒赌博打架进局子;妈妈长年在外打工只寄钱不管孩子的成长;奶奶却一味溺爱,可以为孩子多睡会儿觉向老师说谎请假。这小子到了初中成绩一落千丈,成了打架斗殴不学习的混子。
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家长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对塑造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
樊登老师讲,一个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最后能够画成什么样子是后天“习”来的。其实人的天资、禀赋生来并没有太大区别,后天的接触、熏陶才是成就一个人最关键的因素。比如爱因斯坦自小接触电厂、灯泡的元器件,十几岁便已经掌握了电磁理论,同理,拉瓦锡家的药铺也为拉瓦锡的化学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向上向善好学的氛围,毕竟,将白板似的孩子画成什么样,画笔,就掌握在父母长辈的手中。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三字经》里还有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学的过程,便是形成性情的过程,因此,民间便有句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人会说,老师,你说得对,我学习不好就是因为我爸酗酒家暴不正混,我妈牢骚幽怨不开心,我压力山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受过伤,但只要去努力,照样有美好的人生,关键是你想不想过好你的人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对施害者最好的报复是不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让曾经的黑暗成为“肥料”,在成年后的人生中开放出绚烂的花朵。
你看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母亲也离开人世,生活极其困苦。但很用功读书,发奋忘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啥活都干,苦难的童年磨炼了他的意志,教会他生存的多项技能。所以长大后的孔子成了六艺精通的“万世师表”。
说到底,还是后天的努力有可能改变命运。
最后,再读一遍孔老夫子的金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