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是羞耻的对立面,也是羞耻的解毒剂。
“亲密感最重要。即使我儿子说‘我讨厌你’,我也仍然能首先去感受他的内心。即使我女儿不听话,我也仍然能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而不是强迫她听话。甚至,即使我丈夫冲我发脾气,我也仍然能理解他到底在说些什么,而不是立即为自己辩解。我对自己也一样,不管我遇到了什么事情,只要我能关心自己的感受或者与他人分享我的感受,我的状态就都不会太差,我就都不会崩溃。”
亲密并不意味着准许。准许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行为,而亲密所反映的则是我们与行为背后的特定个人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亲子冲突中关心孩子的感受并不会强化他们的不良行为。
羞耻感不会促成积极的行为改变,它能把我们困在里面,动弹不得。而亲密感则能给人自由,能让孩子知道:“你可以做你自己。哪怕你感到痛苦,你也仍然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跟自己在一起,我也会跟你在一起。”
真诚地与孩子沟通,不含糊,不回避。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许多感受,特别是那些不舒服的感受。
我们与孩子谈论重要的、让人难过或尴尬的真相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对各种情绪的忍耐力。我们越了解自己的脑回路,越学着去忍受和理解自己的痛苦,去提升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我们也就越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父母能做到直面真实的自我,才能与孩子走得更近。
孩子天生就对环境中的变化异常敏感,如果他们不理解这些变化,就会感到害怕。一旦感知到危险,他们就需要成年人来帮助他们打消顾虑,以此来重新获得安全感。
如果没有大人在身边,孩子独自面对他所感受到的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恐惧,没有人来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情况不对劲,但是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感受,对孩子来说非常可怕,没有安全感。
陪在孩子身边,关心他们的感受,与孩子建立亲密感,同时把真实的信息清楚而直接地告诉孩子。看到父母直面残酷的真相,孩子也会学着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么做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同时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