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一晃我在山东三十一个年头了,三十多年来我对家乡的思念总是挥之不去。2017年五月份我回到老家,亲眼看到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变化,满脑子都充满了自豪。我的老家韩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龙昂之宝地,文化内涵深邃,名胜古迹众多。有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有司马庙、文庙,古街风情、龙门胜景、党家村民居瑰宝、八路军东渡抗日的龙门古渡……当然还有那飘溢着香味的羊肉饸饹。
对韩城人们印象可能不深,但是一说写《史记》的史圣司马迁我估计多数人都了解,司马庙是韩城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离我老家北寿寺村十多里路,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绕,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冠。
我们知道《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韩城有一尊北宋时期的司马迁泥塑像,这尊塑像不像一般的塑像那样正襟危坐,而是面部稍微偏向北方。记得上次回老家我两个高中同学带我重游司马庙,边游边聊中,老同学问我二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这尊塑像为何面部偏北方?一个问题是司马迁后代为何是“冯姓”和“同姓”?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有所了解,第一个问题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相传司马迁的塑像是在塑好之后一夜之间面部朝北,因为在北方有两个让司马迁备受牵挂的人,一个是李陵,一个是苏武。司马迁当年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才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蒙受不白之冤,司马迁面部偏北,是期盼李陵能够回来,把他的冤屈说清楚,为他昭雪。苏武是司马迁的好友,当年为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匈奴人在劝说苏武归顺遭到严厉拒绝后,恼羞成怒,就将苏武遣送到北海牧羊,并说等到公羊产下羊羔的那年,就是让苏武回长安之时。历经艰辛、几经周折,在十九年之后苏武回到汉朝。然而他回来了司马迁却已经不在人世,两个好朋友到死也未能面。在司马迁祠北面十余公里的一座苏武庙,据史料记载,苏武庙周围栽的树长得很奇怪,所有的柏树树枝都伸向南方,也就马迁祠所在的方向。人们就说司马迁和苏武真是情真意切,死后还在相互惦记,这就是我们韩城的两个景色“苏柏南柯”、“太史高坟”。
第二个问题是司马迁的后裔后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牵连,便将姓氏“司马”二字分开,分赐二门,长门在“马”前加两点,改为“冯”姓,二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为“同”姓,并返回韩城祖籍高门原上,重建家园,取名“徐村”,“徐”与“续”谐音,意思是说司马家族后续有人,延续香火;二是从“徐”字的结构来看,由“双立人”加“余”组成,暗含余下来两门“冯”、“同”两姓。在徐村一直有个习俗:冯同不分,冯同不婚,冯同共进一个祠堂,共拜一个祖先。听老同学段师考究司马迁祖籍是我村北面南高门村,后由于南高门发生过地震才搬到“徐村”。有兴趣的朋友可查阅我同学竹马写的遐思“迁思龙门”博客。
韩城自古好地方!我永远祝福我的家乡繁荣富强!也欢迎朋友们去韩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