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共读||《教学勇气》04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描述了一个经典案例——“来自地狱的学生”,揭示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深层困境与突破可能。

1. “地狱学生”的形象

帕尔默博士在课堂上注意到一位特殊学生——一名沉默到近乎“隐形”的学生:他拉低帽檐遮住眼睛,扣紧外衣蜷缩如幽灵,拒绝参与课堂互动,对教师的任何努力毫无反应。这种冷漠疏离的状态,让帕尔默感到恐惧,甚至将其标签为“来自地狱的学生”。

2. 教师的错误应对

尽管拥有25年教龄,帕尔默坦言自己犯下“只有头次上课的新教师才常犯的错误”:他将全部注意力倾注于这名学生,试图强行唤醒其参与。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越发退缩,而其他学生也被忽视。

帕尔默说:“就在那天我真正地知道了什么叫黑洞:一处强大无比的引力将光明吸收得无影无踪的地方。”

这一过程被描述为“漫长而痛苦”的消耗战,暴露了教师面对失控局面时的无力感与归咎心理(即通过指责学生推卸教学责任)。

3. 关键转折:从“司机”到对话者

帕尔默讲完课动身去机场,发现送他的司机正是那名“来自地狱的学生”。他觉得要跟这名学生在车上待一个半小时是对自己的惩罚,保持沉默。

谁知司机却主动提出:“帕尔默博士,我们谈谈好吗?”此时,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反而卸下防备,畅所欲言。

帕尔默由此顿悟:学生沉默的根源是恐惧——源于家庭创伤、社会压力等不可控环境,而非天生冷漠。课堂的权威结构放大了这种恐惧,而赋予责任与信任能激活其自主性。

4. 教育启示:倾听与自我觉察

破除标签陷阱:“地狱学生”的隐喻实则是教师恐惧的投射。帕尔默反思,此类学生往往是被环境伤害的个体,而非“问题本身”。  学生有着各种恐惧,如果要改进教学,必须看清楚并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以他们的实情为观照,而不是以自己的假设为依据。

倾听未发之声:倾听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宽容他者、关心他者、关注他者、尊重他者;意味着不要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充塞学生的沉默时刻,不要迫使他们说出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体贴入微地走进学生的世界,使他们将你看成诚心诚意地倾听他者真心话的人。教师需“体贴入微地走进学生世界”,以尊重与耐心取代控制欲,成为“能倾听真心话的言而有信者”。 

克服自身恐惧:帮助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先直面内心恐惧——害怕年轻人对我们的无情评判。面对来自学生的评判,教师必须做到加以正视而非忽视,以自己的言行向学生表明:“我都会竭尽全力跨过代沟,帮助你们茁壮成长,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见识和能量来帮助我焕发活力。”

这一故事超越了单一案例,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困境:恐惧如何割裂师生联结,而勇气与信任如何重建它。帕尔默呼吁教师以“款待”之心接纳学生恐惧,在自我剖析中实现教学相长——因为“优质教学是对学生的款待,而主人比客人更受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