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里的建议,开设一个财务自由的银行账户。把你收入的百分之十(税后)存进去。这笔钱只能用来投资,所产生的被动收入是要让你退休以后使用。
假设我一个月收入3000元,那么我需要攒300元到这个账户里,可以用来买基金等产品进行投资,之后每一次有不同的收入,哪怕是只有十块钱也要分出这部分钱用来做这个,其他的也同理。
第二就是开一个玩乐账户,或是在你家里放一个玩乐钱罐,把每个月收入的百分之十(税后)放进去。另外再开四个账户,存入不同百分比的收入:
我的想法还是玩乐账户,因为我不需要现金,所以没必要搞一个存钱罐,只要多打开账户,记得每天打开账户看看自己的钱就好了。
原文建议是在家中摆一个财务自由罐,每天都放一点钱进去,即使是硬币也好。这可以让你每天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自由这个目标上;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就会产生结果。
但是对于钱都在手机里的我,我还是决定多看账户就行,存钱到这个储蓄罐就相当于定投基金了,定投进去的钱就是绝对不允许取出来的钱,必须给自己钱生钱的钱。
玩乐账户里就应该是每个月至少花300元,我以前从来没给自己安排过玩乐账户,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从来没彻底执行过,都不舍得花糊弄过去了,所以这个我需要好好想想。
我能玩什么呢,这是个问题,我现在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出去吃个好吃的,或者看个电影看点有趣的小说,除此之外还有啥是可以进行玩乐的呢?真的好头秃想不到,目前免费的就够了,那就用来买好吃的吧,买好吃的也算玩乐,这样可以买零食呀,反正实体物品尽量少买,搬家实在是不方便,我也就一个行李箱一个背包,可装不下太多东西,现在也还没稳定下来,不确定到哪居住呢。
之所以必须要建立这样的玩乐账户,原因原文解释如下:
你必须有一个同样数目但是用途相反的账户,专门供你“烧钱”和玩乐之用。
管理金钱的重大秘密之一,在于“平衡”。一方面,你想多多存钱,用钱来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你也要把收入的另外十分之一放进你的“玩乐”账户。为什么?因为我们人的本性是一个整体,不可能生命中的某一部分受到了影响而其他部分完全不变。有些人会存钱,一直存钱,他们的逻辑和责任感得到了满足,可是他们的“内在灵魂”并不满足,最后,这个生来喜欢“找乐子”的灵魂会说:“我受够了。我也要得到一些关注。”然后就摧毁他们辛苦的成果。
我之前就是这样,一个月逼得自己只花一两百两三百,然后整个人都吃不消了,有了很大的反弹,情绪状态各方面都很不好,而且这种不好是永久性的,一段时间的抑郁摆烂还会导致获得终身法令纹呢,所以凡事不可以过度,过度了崩溃了就会留下终身的坏处。
书中还说,这个玩乐账户的最大目的,就是让你呵护自己,做一些你平常不会做的事,尤其是那些很特别的事,譬如上餐厅叫一瓶好酒,或是租一艘船一日游,或是挑一家高级的饭店过个奢华的夜晚。
所以我可以去电影院看个电影,也可以买点小零食犒劳自己,或者喝杯奶茶,到哪个景点玩一下,也可以是找个漂亮的酒店住,总之发散思维多想想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满足的事情。
作者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这个玩乐账户的原则是要每个月都把钱花光!
是的,花光。每个月你都要挑一些可以让你觉得自己很有钱的方式,把账户里所有的钱都烧掉。
“这是我说的,挥霍。唯一一个能让多数人贯彻储蓄计划的办法,就是使用一个与储蓄目的完全相反的玩乐计划,以此慰劳我们的努力。你的玩乐账户也是为了强化你的“接受”肌肉而设计的,而且它把管理金钱变成一件超级好玩的事。”
除了玩乐账户和财务自由账户之外,我建议你再开四个账户:
百分之十,存入消费使用的“长期储蓄账户”;
百分之十,存入“教育账户”;
百分之五十,存入“需求账户”;
百分之十,存入“付出账户”。
不过作者后面的这几个账户没有展开说明,那么我就想当然的理解一下,消费用的长期储蓄账户应该是指我们理解的用来生存消费的钱,类似于保证我们跟老板说不,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不至于饿死的钱,有的说法是要有至少半年的消费资金,那每个月至少存300元,一年也能攒3600元。
教育账户可以是自我教育也可以是教育孩子,不过说实在的我不太想结婚生子,养不起啊,因此攒钱也是自我教育,那自我教育我能想到的就是考试费用和课程了,更愿意花考试费用,课程和资料一般只想白嫖。
需求账户要百分之五十,也就是1500元,我觉得应该就是每个月至少要花这些钱,买饭买菜啥的啊,打个车啥的,满足日常所需的钱,然后剩下一般都存起来用作各种用途。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计划执行,每个月差不多能攒下来收入的一半,算是不错的良性存钱了,比我之前那种折磨自我的存法好太多。
不过这个付出账户我就没太搞懂了,可能是给别人花钱或者是捐款?不太了解,还是继续读书好好了解,然后培养好自己正确健康的财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