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在你的家庭当中是否有这样的现象:
不管是昂贵的玩具、长时间看电视还是不健康的零食,当孩子求而不得时就用哭闹来让家长妥协;
帮助孩子太多,许多原本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仍然由家长代劳;
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里所有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属于他的;
为了让孩子配合你,你必须先给孩子“奖赏”;
把“好厉害啊”、“你真棒”、“你真聪明”挂在嘴边,哪怕孩子表现平平;
孩子总是抱怨太无聊,并想让你陪他玩;
孩子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急不可耐。
这是理所当然心理在家庭蔓延的表现。如果孩子继续带着这样的心理长大,就会像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曾经接待过的16岁少年一样,说出令父母寒心的话:“我在家里什么也不需要做。我为什么要做事情呢?照顾我是父母的责任,至少在法律上是这么规定的。更何况我没有要求他们生下我,不是吗?”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继续抱持着以我为主、理所当然的心态,也许他们就会成为我们所见的那些在高铁上占座、在超市里插队、景区刻字、往飞机发动机投币祈福、看电影时狂踢椅背的人。
和自私自我的孩子打交道是让许多家长极为头疼的事情,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养成理所当然的心理?如果孩子已经有一些这样的迹象,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面管教魔法书》为深陷这一困扰的家长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本书作者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亲身经验,总结出了32个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一旦你在家庭当中实践这些方法,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短短几天之后就能看到孩子的变化。孩子会开始学着分担家务、学着以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紧张的家庭氛围会慢慢缓和,孩子的“理所当然”心理也会逐渐消失。
《正面管教魔法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早教专家艾米·迈克瑞迪,她是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创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发起人之一。艾米·迈克瑞迪是《今日》(Today)杂志育儿专栏长期撰稿人,二十年来,她始终坚持通过在线课程、电视节目、论坛等形式积极推广正面管教,常年出现在《今日美国》、CNN、FOX、MSNBC等热门媒体上,并应邀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帮助父母用积极、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培养出负责、坚韧和尊重他人等,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为了不让孩子养成理所当然的心理,首先我们要考虑,家庭中出现哪些迹象会导致孩子被宠坏,父母可以使用哪些“良好行为养成术”来帮助我们的孩子?
一、孩子是如何被宠坏的?
尽管每个父母都不是故意要宠坏自己的孩子,甚至从孕育之初,我们就把避免孩子被娇惯当作自己的养育目标。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依然整天在抱怨?一旦我们对他的要求说“不”,孩子就用哭闹纠缠来获得我们的关注和妥协?甚至有时候对家庭成员态度恶劣,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然不顾其他人?近三十年来,这一趋势蔓延成灾,成为父母育儿道路上十分严峻的困扰和挑战。我们初心不是如此,那我们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浇灌出孩子理所当然的心理的呢?
1、 过度养育的问题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也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是父母的天性。但问题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似乎变得越来越低,而孩子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差。过去,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学着如何做家务,如何分担养家的重担,早早出门闯荡。而现在,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更好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成长,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想要”。当父母把一切都准备好放在银盘里端给孩子时,就是在助长孩子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心理。
2、 社交媒体的反社会性
如今孩子们首次接触社交网络的年龄比起父母一辈大大地提前了。孩子们不仅能接触到同学朋友发布的信息——早餐吃了什么,新购买的滑板,最近在追的剧和电影;还能接触到各类明星网红。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收获同学网友的评论点赞,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视线关注的焦点和重心,让孩子“自我中心”和“及时享乐”的观念愈加根深蒂固。另外,父母在这个方面也为孩子做出了某些暗示:晚餐时,一边吃饭一边刷新页面,时时更新自己的动态。当社交媒体和网络当中所塑造的形象成为孩子评判和衡量自己的标准时,孩子只会要求越多,来跟上最新的潮流,成为朋友圈中受欢迎的人。
3、 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对于儿童心理需求总结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家长和育儿专家,他指出:
儿童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归属感和地位感,而地位感来自于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积极关注;
孩子会用一切的方法来寻求归属感和地位感,哪怕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寻求的是负面的关注;
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往往是受挫的孩子,对于孩子地位感和归属感的需求,父母需要不断地满足,尤其是对低龄的孩子。
二、无效的育儿策略
孩子的行为确实令人头疼,因而有些父母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打一顿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打两顿”。但是渐渐地,这些奉行“棍棒教育”的父母会发现,严厉的惩罚正在慢慢地失去效力。尤其是现如今的孩子已经不比我们过去那样,过去父亲严厉的脸孔就足以让我们心生畏惧,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再盲从于命令,甚至动则离家出走、威胁自杀成了孩子们利用和威胁父母的利器。
惩罚也许在短时间内能够起作用,但从长远上看,惩罚是治标不治本。孩子除了从中学会以暴制暴,暴力能解决问题之外,什么也没学到。惩罚只能靠恐惧去逼迫孩子配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采取消极的策略来应对父母的惩罚,比如隐瞒撒谎、转而欺负弱小、伺机报复等等。
与惩罚相对,有些家长倾向于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孩子。这类家长很难拒绝孩子的要求,哪怕他们知道孩子的请求并不合理。比起宠坏孩子,孩子被拒绝时的哭闹声和泪流满面的样子更让他们难受,家长一步步退让,负重前行,直到他们的孩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极难相处。
人数最多的是第三种家长,他们希望自己是明智的父母,在严厉或过分宽容之中摇摆不定。,就像一位接受训练的妈妈说的:“我试着对我的孩子采取宽容的养育方式,直到他们变得让我忍无可忍。然后我必须有所改变,开始使用权威严厉地管教他们,直到我变得过于严厉,我自己都忍受不了我自己为止。”这些父母的教养方式充满不确定性,他们的孩子往往感到很迷茫,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全感,也使得他们为满足地位感和归属感的不良行为愈发严重。
三、利用良好行为养成术,培养独立、负责、知足的孩子
事实上,孩子对于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之强烈,甚至比对干净的水和安全的居所的需求更强。与亲近的照料者之间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会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如果孩子的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斥诸错误的行为。因此,在《正面管教魔法书》当中,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积极满足孩子归属感地位感需求的“身心灵时间”法。
良好行为养成术:“身心灵时间”
父母双方都应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在这10分钟里,父母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将意念集中于自己的身、心、灵,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当你使用“身心灵时间”方法时,你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方面所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孩子也将更愿意完成你交给他的任务。
很多父母都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扫清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小到孩子上学时忘在家里的作业课本,在学校里的交友情况,大到毕业了找工作、找对象,家长都像时刻待命的直升机,围绕在孩子周围,时时刻刻准备为孩子解决问题,确保孩子不遭受任何挫折。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与现实脱轨就越严重,从来没有面对过失败的孩子相信,自己的生活理应充满快乐和一帆风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肯定是别人的问题。“自然后果”和“不予救援”可以帮助父母避免成为孩子的专属奴隶。
良好行为养成术:“自然后果”
所谓自然后果,就是你允许孩子去面对的结果。如果你已经事先警告过孩子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在孩子不听劝告时自然发生的话,那么这种后果就是自然后果。举例来说,如果不吃饭就会饿肚子、冬天不穿外套出门就会冷。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遵循以下步骤:
1、 用冷静的语调事先提醒孩子,如果坚持自己的不良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2、 让结果自然发生,而不是你施加的惩罚。
3、 不要对孩子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之类的话,但要在必要时给出同情和指引“忘记带午餐,中午一定很饿吧。”,“下一次要怎么做才不会在学校饿肚子呢?”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成本相对较低时,以安全而有效的方式让孩子懂得这一道理。不要等到孩子进入成人社会后,才因所做的错误抉择而惹上麻烦。事实上,通过自己的行为教孩子守规矩,比在他犯错后惩罚他效果更好。
良好行为养成术:“不予救援”
首先,你需要事先对孩子宣布:“你已经不小了,有能力照料自己的生活。从现在起,如果你再把作业忘在家里,我不会再赶到学校给你送去了。”
问问孩子,在不依靠你的情况下,他有什么办法解决面对的问题。比如说“你该怎样做才能带齐上课需要的东西?”
确保孩子已经很清楚规则,你们也进行过两三次练习,就可以宣布正式采用这个办法了。
大人有时候也会犯错,因此当孩子出错时,及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同情,永远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
另一个宠坏孩子的问题来自于父母从不对孩子说“不”,事事为孩子代劳。孩子的哭声令人心烦,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的笑脸。拒绝孩子会引来孩子的纠缠和哭闹,比起拒绝,对孩子说“是”更为简单。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变得事事需要父母,父母们为满足孩子的需求疲于奔命,而他们也会发现,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需要为孩子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负担的压力愈重。而他们的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当为自己提供舒适的生活,为自己铺就成功的道路,甚至会抱怨父母给的太少。要扭转孩子一切都依赖我们的心理,关键在于孩子具有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父母可以用“培训时间”法来减少孩子事事依赖父母的心理。
良好行为养成术:“培训时间”
首先,选择一项与孩子年龄相匹配的任务。在书中针对各个年龄段都提出了一些家务指导。
结合孩子的个性和喜好为孩子分配任务。
找个心境较为轻松的时间教孩子练习生活技能。
接着,把任务分解成不同的步骤,并确保孩子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顺手的工具。
一旦孩子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可以让他试着分担一些家务。
通过这种练习,孩子将逐渐培养起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父母也能在家庭当中得到喘息。
《正面管教魔法书》中还指出,父母们很少注意到他们对孩子的过度赞美带来的影响。孩子上完厕所能自己穿好裤子,就会得到一颗糖果作为奖励;不吵不闹地做完了作业或排队,我们就会夸奖孩子“你真厉害”、“太棒了”;把玩好的玩具收拾起来,我们会夸他是“好孩子”…… 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我们的夸奖,甚至有父母把夸奖当作一种“贿赂”,哪怕他们做的是原本就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哪怕他们表现平平。孩子们做事情的动力大部分来自于他们的肯定和赞美,缺乏内在驱动力将使他在日后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行为,也不利于将来养成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如果离开了奖赏和赞美,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让孩子将良好的表现保持下去呢?答案是:“鼓励”
良好行为养成术:“用鼓励代替赞美”
首先告诉孩子,即便没有父母的夸奖,也应该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
当你看到孩子表现良好而忍不住想夸孩子“你真聪明”时,想想孩子的行为本身有什么值得鼓励的闪光点。
适当地鼓励他尝试额外的挑战,做更深入的探索。别忘了提醒他,有天赋并不代表他可以不努力。
鼓励能够取代物质奖励发挥作用,当你在家中坚持这样做,孩子会逐渐意识到,正是自己的积极行为才为自己带来了正面结果。因此他会将自己的正面行为一直保持下去。
《正面管教魔法书》是一本实践书,书中还指导父母如何教孩子正视生活的压力、合理规划孩子的零用钱、培养会感恩、知足的孩子,在具体的育儿情景中给家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就每个行为养成术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他的一生当作有所作为,能去追求和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过上理想的生活。我们注定无法陪伴孩子走很长远的路,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负责任的品格,利用《正面管教魔法书》提供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人际关系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更重要的是,唯有这些美好品格的依托,孩子们才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