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掉入陷阱,把时间花费在寻找更好的工具上。
现在很流行做读书笔记和知识体系搭建,市面上也有很多相关的笔记和导图类的应用,就我用过就有印象笔记、flomo、有道云笔记、OneNote、语雀、幕布、石墨文档、飞书云文档、WPS、goodnotes、notability等等,我没用过的但如雷贯耳的有notion、为知笔记等等,不说多如牛毛吧,但也是目不暇接。
我之前也一直在为记笔记、选软件、如何搭建体系之类的事情烦恼,后来随着记的和读的东西增多,也渐渐产生了一些疑惑:流水账般的日记真的有意义吗?读书笔记做的精美如贴画真的有用吗?这是不是另一种“差生文具多”?
有很多人把笔记做得非常精美,对,是精美,精致美丽,又是思维导图、又是表格公式、又是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有纠错、有勘误、有索引,突出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实际上主打一个做笔记的“做”,而不是做笔记的“记”。
这是不是都把力气花费在了错误的方向上?
对于很多人来说,想法是找到一款好用的软件,然后就可以读书、记录、复盘、成长、提高。可是很可惜,倒在了第一步。
他们没有搞明白,笔记的最终目的是不记。
理解这句话,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笔记才称得上好笔记?
能看懂、要点清晰、有自己思考,满足这三点的笔记都能称得上是好笔记,下面一条一条来解释一下:
能看懂,很简单吧,字迹清晰,符号意义明确,记录没有谬误。你总不会对着一份自己看都看不懂的笔记大声称赞吧,那不成了当代水军了吗,有这样的钱赚记得后台私信我,带兄弟赚点。
要点清晰,也不难吧?笔记一般来说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对自己不懂、不清楚的内容进行注解,二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概括、提炼关键要点,以降低记忆成本。这两个过程也对应了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
有自己思考,这是重中之重,笔记不能够是对原文的机械性复述,否则做笔记干嘛,不如直接复制黏贴好了,哦不,复制黏贴也纯纯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思考,提炼要点、整体概括、符号简化、抽象说明等等,都体现了思考的过程,说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烂笔头最终指向的还是记忆。
现在的笔记软件都喜欢这么几句话:什么“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什么“个人知识沉淀管理”等等,看起来非常牛X,但你的知识真的多到脑子装不下了吗,如果是真的,那你也很牛X。
看到这,可能你就疑惑了:怎么,记笔记没必要了呗?市场上那些笔记软件都是搞诈骗的呗?
当然不是,我可没有,你别瞎说,回头我可就要被发律师函了。
实际上,记笔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记忆成本,把内容装进脑子里,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仅仅是把知识记录到各种笔记簿和软件里,而自己的脑子却依旧空空,那不如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
笔记软件大多会有思维导图、标签管理等功能,有的甚至会加上一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功能,这本质上就是在模拟大脑建立神经突触的行为,记忆的形成依赖于神经元之间连接网络的改变,而将知识和内容管理完全托付给笔记应用, 显然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相信软件宣传的“第二大脑”吧?
怎么,自己学的知识自己不管,交给软件帮你管?想屁吃。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笔记是好笔记,也知道了笔记的最终目的,那就知道做起笔记来,应该是能简单就简单,成本过高的笔记方法应该被抛弃。
拿读书笔记来讲,我们以微信读书App来举例,这一个应用基本上能够满足读书、笔记、讨论和复盘的需求,完全无需借助其他工具。
当你在读一本好书时,看到好的内容,通过划线来进行标记;看到不懂的、有疑惑,或者对该内容有其他思考,可以通过想法来记录,而且这里也能看到其他人的想法。
如果你更喜欢一个清净的阅读环境,那么在设置里关了即可。
当阅读完一本书,只需要通过目录、笔记与想法,就能够回顾整本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回望当时自己的想法,记录下重读这部分内容时有什么新的思考,清楚体会到收获与成长。
另外,在微信读书里可以通过搜索来查询自己全部的笔记和想法,一次性回忆起全部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这些功能大部分读书App都是有的,并不是微信读书专属,我写这些也不是为了吹微信读书多牛X,微信读书牛X不需要我吹。
写这些旨在说明,笔记也好,知识体系搭建也好,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记住东西,把书读到脑子里,不是读到软件里。
当然,写到这,也引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既然笔记软件在描述中好像没有这么大的用处,为什么还有这么大市场和这么多受众呢?
第二个,解决了如何做笔记的问题,那怎么解决做什么笔记的问题?以读书为例,前者对应怎么读,后者对应读什么。
第一个问题,首先,笔记类应用不单纯是纯文本形态,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时候文字的表现力是不够的,图例、表格、大纲等等确实更直观;
其次,这类应用的使用其实更倾向于创作工具和素材记录,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输入够多是必然导致输出的,否则输入没有意义。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保存和搜索素材的工具,也需要一个帮助完善创作的工具;
仔细思考一下,笔记类应用和你在纸上做笔记有什么区别,文字、图表、索引都是可以通过双手完成的,而标签搜索和思维导图等,实际上是将本该在你脑子里完成的事,简化并在外部完成了,一旦习惯依赖于软件,那脑子只会越来越喜欢偷懒。
最后,很多应用其实是应观念而诞生的,比如说各大电商平台之于“买卖”、“购物”和“市场”,比如说笔记软件之于“笔记”和“记录”,这些观念对应了人的一些基本需求和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第二个问题,可以拆解为这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怎么找到这种书”、“如何读懂、学会这本书”,这个下一篇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