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读后感
阅读《商君书》第一章《更法》,我被商鞅的变法思想深深吸引。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商鞅在秦孝公面前论述变法的必要性,以及他对于传统礼法的挑战。
首先,商鞅强调了变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强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提出“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意味着在行动和决策上犹豫不决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让我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有决断力和行动力,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商鞅提出了“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的观点,这表明真正的智慧和远见往往不会被大众所理解,而真正的改革者需要有勇气面对世俗的非议和反对。这让我认识到,改革和创新往往伴随着争议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勇敢的改革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再次,商鞅强调了法律和礼仪的实用性,他认为法律应该用来爱护人民,礼仪应该用来方便事务。这让我思考到,任何制度和规则的设立都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僵化地坚持传统。
总的来说,《商君书》第一章《更法》不仅让我对商鞅的变法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启发我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要有勇气去改变,去创新,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商鞅的这些思想,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