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解读】
饮食,指食欲;男女,指性欲。都是人的本性,故称“大欲”。《庄子·达生》也曾说:“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可见,饮食男女,为人欲之必需,但也应必知所戒。因而朱丹溪《格致余论》有《饮食箴》《色欲箴》二篇,以期警觉世人。
【原文】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不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1],天理[2]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礼记·乐记》)
【注释】
[1]反躬:反身自省。
[2]天理:在此指纲常伦理,与“人欲”相对。
【解读】
《乐记》认为,古人制礼、乐的目的,并不在于穷极欲望,而为了教育百姓平调思想的好恶,使归于正常。
人们的思想因物欲的感动而产生好恶。如果好恶无节,不能自反,则人欲横流,必然丧失“天理”,于是就有骄奢淫逸、欺罔作乱、人际相残,以及疾病不得疗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等种种社会动乱现象产生。
因此,古人制礼、乐,其目的就在于调正人们的心态,使好恶有节于内。这对于精神修养、伦理道德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