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荀子·天论》)
【解读】
《荀子》在此,首次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之后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这一命题。如汉代桓谭《新论·形神》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王充《论衡·论死》又说:“天下无烛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其都以形质为先,精神为后。
南北朝时,学者对“形神”问题争论尤多。其中以范缜《神灭论》最著,他论证了“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使形神关系问题得到解决。
在古代中医学中,也有许多关于精气、形神的论述。《灵枢·天年》说:“何谓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其从医学的角度,论证了血气、荣卫,五脏既具,然后才有“神气”“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