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1]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周易·乾·文言》)
【注释】
[1]作:起。
【解读】
《易经》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自然现象,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荀子·劝学篇》本于《易经》之说,认为“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劝人慎于言行,以避免祸辱。
《吕氏春秋》有“应同”一篇。亦根据《易》说加以阐说,以为“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而祸福之来,由人自召,也同于此理。
《春秋繁露》有“同类相动”篇,讨论了人的阴阳之气与天之阴阳之气相感动的问题。
《易经》论天地间物类“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的说法,长期以来影响着人的思想。在古代医学中,也往往参入其观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又《灵兰秘典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凡此等,均属“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的认识。
此外,张仲景《金匮要略》论病因,有风雨伤于上、清湿伤于下之说,也与之相同。
验诸临床,凡阴虚内热易感燥热之邪,阳虚内寒者多患寒湿之病,也属于“水流湿,火就燥”之理。
【参阅】
《荀子·劝学篇》:“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吕氏春秋·应同》:“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物之从同,不可为记……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同》:“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也,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物固以类相召也。”
“故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