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燥万物者莫熯[1]乎火。
(《周易·说卦》)
【注释】
[1]熯(hàn):干燥。
【解读】
火能燥物,为日常生活所常见。《易·说卦》举“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等,以示事物相互作用之神妙,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古代医家在“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一语的启发下,重视火热与燥病的关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等论述。这种疾病,在后世称为秋燥,而属于温燥。
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精研《素问》,他根据《素问》所载燥病有关内容,总结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理论,其精辟之言,补充了《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同时,刘氏还在《易》“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一语的启示下,指出诸多燥病因“火极热盛,水液干而不润于身”所致,其治疗当用凉药养阴清热,宣通气液,而忌用燥热之品。
刘氏的论述,打开了燥病论治的新局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学术成果,《易经》哲学思想对他的启迪是不可忽略的。
【参阅】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皴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涸干者,水少火多。系辞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故火极热甚,水液干而不润于身,皮肤乃启裂,手足有如斧伤而深三二分者,冬月甚而夏月衰。故法曰:寒能收敛,收敛则燥涩皴揭;热能纵缓,纵缓则滋荣润泽。皆属燥金之化也。王冰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涩。其为治也,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荣血通流,麻木不仁,涩涸干劲皴揭,皆得其所。慎毋服乌附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