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1]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周易·系辞上》)
子曰:“知几者其神乎?……几者,动之微也,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2]终日。”
(《周易·系辞下》)
【注释】
[1]几:通“机”。极细微的动态迹象。
[2]俟:等待。
【解读】
《周易·系辞》告诉读者,《易》就是圣人极其精深地研究细微动态迹象。所谓“研几”和“知几”,即研究并知道“动之微”。当掌握了“动之微”,就必须迅速作为,不失时机。
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曾通俗地解说“研几”,说:“研究那个要动的‘几’,好像我们两只手举起来要拍掌,是要拍?还是不要拍?在还没有拍以前,两只手将动未动那一刹那间就是‘几’……‘几’的动很难捉摸。‘几’这一门学问能深知宇宙万物的根本,所谓‘极深而研几也’……‘唯几也’,最高的那几个‘几’,将动的‘几’,你也能把握了,故能成天下之务。”
中医学也强调“几”的重要性。唐·孙思邈指出良医必须“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旧唐书·孙思邈传》)直接将《易》所说的“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作为医生的座右铭。
事实上,在《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中,早已再三论述了“知机(几)”的问题。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论针刺之道说:“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气血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其后,王冰注“机者动之微,贵言知其微也”,引用了《易·系辞》原文为注说。
同时,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又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至其当发,间不容瞚……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实即《易》所谓“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在临床上,医生必须及时掌握患者疾病的病机变化,从而当机立断地做出正确治疗决策。凡此,无不要以“极深而研几”为主导思想。
【参阅】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