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以地理,是故知幽冥[1]之故。原始反终[2],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周易·系辞上》)
【注释】
[1]幽冥:黑暗与光明。
[2]原始反终:亦作“原始要终”。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结果。《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孔颖达疏:“原穷其事之初始……又要会其事之终末。”
【解读】
“幽冥”“生死”与“鬼神”,是难知难状的。《周易·系辞》告诉我们,先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懂得了昼夜明暗的原因;通过探究生命的起源和结果,而懂得生死的道理,又通过物质精气的聚散变化,而知道所谓的“鬼神”的实质。
孔子在《论语》中曾谈到死生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庄子》也说:“死生一大疑。”对生死仍为疑问。
《周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实早已阐论了生死存亡的问题。由于精气的聚会而为生命,又因精气的散亡而成为所谓“游魂”,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鬼神”的实质情状。
联系到医学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曾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更进一步使人懂得人由精气化生,到了终极而发生变化(物化)。这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自然过程,也就是《庄子·刻意》说的:“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参阅】
《礼记·祭义》“宰我问鬼神之名”节,郑玄注:“耳目之聪明为魄。”孔颖达《正义》:“精灵为魂,形体为魄。”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节,孔颖达《正义》:“形之灵者,名之曰魄……气之神者,名之曰魂……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