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既济·象》)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
【解读】
早在《尚书·太甲下》就有“无安厥位,惟危”的警语。相传这是商代宰相伊尹所说。《易·系辞》所载“危者,安其位者也”等话,也是孔子对《尚书》及《周易》“思患而豫防之”的发挥。
孔子告诉人们,安与危、亡与存、乱与治是相互倚伏的,在太平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危亡动乱,必须时刻戒慎警惕。无论是自身,还是国家,惟有不忘危、亡、乱,才能有安、存和治。
《易·系辞》的这段文字,后人精简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两句。
医家以救人生命为己任,自然置“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为座右。甚至将药物的贮藏、医术的著作和校刊印刷等,都提高到“安不忘危”的高度上来。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药藏》说:“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救民之瘼,恤民之隐,贤人之用心。所以神农鸠集百草,黄帝纂录《针经》,皆预备之常道也。”孙氏指出,平时贮药藏用,乃是备不测、防危殆的重要措施。
《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黄帝闻鬼臾区“五运阴阳”的论述后说:“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召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王冰认为,黄帝欲成书藏之,传于后世,体现了古圣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救民之瘼,恤民之隐”的至教深仁。
此后,宋臣高保衡、林亿等受诏在校正医书局校勘古医书,其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也开宗明义:“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救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重申了《易经》的重要思想。
同时,《黄帝内经》所再三强调的“上工治未病”,实也是古圣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思想体现。
【参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经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