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接物类”一章主要讲的是与他人相处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应当回避的问题。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来看与上一章“敦品类”比较相似,然而“敦品类”主要讲的是在处事中应持有的大的原则和方向,而本章则更侧重于细节上的指导和告诫。本章主要告诉我们两条:一个是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另一个是在与人相处时要拥有宽宏大量的气度。这两点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是大有益处的,谦虚谨慎的态度,指的是无论自己处于什么场合,说话办事乃至表情神态都要谨慎小心。说话要做到大方得体,不可以谈论和揭穿他人隐私。神态表情也要做到庄重沉稳、温和有礼。宽宏大量的气度,指的是要心胸宽广,不仅能准确地辨认出事情的对与错,人格的高尚与卑劣,还要做到对的亊能容得下,错的事也能容得下、小人也能容得下。在此基础上,编者仍不忘告诫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时常进行自我反省。此外,如何知人、识人也是本章一则重要的内容,因为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个人品行的养成有很大影响。会知人、识人后,要尽量选择君子作为朋友,但也不要因此而过分痛恨小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君子也不会全无缺点,而小人也不会没有优点。因此,本章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事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合乎人情。“接物类”一章的诸多思想对当下人的代人待人接物仍是有指导意义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的。
1.事系暧昧,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译文】对待他人的隐私,要想着有所维护,要不得一点攻击揭发的念头;对待贫寒卑微的人,要想着以礼相待,要不得丝毫傲慢无礼的态度。
2.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
【译文】凡是关乎他人终身命运的事,即便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也不要开口乱讲。凡是有损自己朴实敦厚的话,纵然是闲聊喝酒时的玩笑,也坚决不能说。
3.严著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阳春,无人不暖。
【译文】以严格的态度约束自己的内心,以此来得到外界的诱惑,应当像一团烈火,遇到不良诱惑便立即将其烧掉;以宽和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内心,以此来对待同伴,应当像温暖的春天,将温暖带给每个人。
4.待已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译文】对待自己应当从没有过错中寻找过错,这不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做还可以使自己免除灾祸;对待他人应当从过错中寻找正确的地方,这不只是使自己心地宽厚,这样做还可以解除相互之间的怨恨。
5.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丝毫放宽,试思以当其局,未必能效彼万一;旁观而论人短长,抉隐摘微,不留些须余地,试思己受其毁,未必能安意顺承。
【译文】事情结束之后评论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没有丝毫的宽容,试想自己如果身在其中,未必能做到他人的万分之一;处于旁观地位评论他人好坏,苛求他人,不留丝毫余地,试想自己如果遭到这般诋毁,未必能心平气和的接受。
6.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译文】遇到事情只要保持从容镇定就好,纵然局面纷繁如乱丝,终究一切都会安排妥当;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伪欺骗,纵然像山里的精灵一样狡猾,最终也会主动拿出诚意。
7.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译夕】公正是人廉明,诚实使人清明,从容使人洞明。
8.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知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译文】别人刚强好胜,我用柔弱击退战胜他。别人好用计谋,我用真诚感动他。别人意气用事,我用道理说服他。
9.柔能制刚,遇赤子而贲育失其勇;讷能屈辩,逢暗者而仪秦拙语词。
【译文】柔弱能战胜刚强,遇到柔软的婴儿,即便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刚强和勇猛;木讷少言能够战胜能言善辩,遇到话都说不了的哑巴,即便张仪、苏秦那样的辩士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10.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译文】使天下之士困窘的,不是智慧而是敦厚的质朴。使天下能言善辩之士理屈词穷的,不是善辩而是木讷少言。使天下勇猛之士屈服的,不是勇猛而是怯懦。
11.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
【译文】用忍耐,可以除去天下许多麻烦;用不争,可以平息签天下许多纷争。
12.向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译文】如何平息诽谤?不用辩解即可;如何消除怨恨?不与他人争夺即可。
13.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译文】别人诽谤我,与其辩解,不如宽恕他人的诽谤;别人侮辱我,与其小心提防,不如主动化解彼此的怨恨。
14.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译文】身处是非之地,别人用嘴说,我只用耳朵听;身处热闹场合,别人争着向前,我只甘愿退后。
15.观世间极恶事,则一眚一慝,尽可优容;念古来极冤人,则一毁一辱,何须计较。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译文】看过了人世间那些最丑恶的事,自己所遭遇的一点儿罪过和奸邪,是完全可以包容的;想到自古以来那些蒙受巨大冤屈的人,自己所遭受的一点儿诋毁和侮辱,又何必再去计较。他有理,我没理,我便让着他;他没理,我有理,我便宽容他。
16.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译文】能容忍小人,才是胸怀宽广的人;能从点滴细微之处培养起来的德行,才是深厚高尚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