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余秋雨的散文读得不多,却颇为喜欢,几年前因为读他的散文,写过一篇读后感,而成为某网站某文学圈的管理员之一,每天读文章写点评,且点评的文字数量和质量要求严格,虽然辛苦却甘之如贻,最终因文字枯竭而放弃。
读书节打折买的一堆书中,《文化苦旅》便是沒有拆封的几本之一,今天打开才发现送了本口袋书,节选了26篇中的三篇,而都江堰就是其中之一
看关于旅行的文字,我一般先挑我去过的地方,而都江堰正是我去过,而且还用跑和走丈量过2次的地方。
记得那天,微雨,参加都江堰马拉松的我们从市区宽阔的马路穿过长长的廊桥来到二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后,我们以为集体穿越了,那云雾缭绕的景色和路上古装行走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巨大的震撼,即便跑过长长的徒坡去到青城山的山门,在狂风大雨中不断上坡下坡奔向42.195公里的终点,也顾不得赛后的疲劳,当天便再一次步行去拜水都江堰,想想够拼的。
一个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沒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苦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大师就是大师,这样的点切入,与万里长城相较,引申到天府之国、蜀文化及抗战大后方,挖掘出一个水利工程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而这仅是开始。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拔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我自诩为爱水之人,都从来不知水可以写得如此气势,拟人化的手法,文字的力量深入骨髓,还联想到马拉松健儿,不知是因余老的文字而有了都江堰马拉松,还是余老喜爱马拉松而有了这样的联想。
当然,李冰肯定是文章中需要浓墨重彩的人物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三世纪出现过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他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
一位官员,以“使命为学校,竭力钻研几载”成长为水利专家,总结出治水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而父子的传承,镇水的石人,是否意味着李冰的精魂不散呢。
最精妙的文字当属由索桥俯瞰都江堰而引出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说到近旁的青城山,道家文化呼之欲出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道之道,也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
老子关于水之柔弱与坚强的文字,读之爱云却领悟不深,道家文化汲取老庄的哲学,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
柔弱的水绽放的生命力有多强大呢?应该是沉淀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