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周六 多云
逛金华小码头
野菊米
早听说小码头菜苗多。周六早上,骑小电驴去看看。一路,从南城到北城,沿一整条八一南街,跨越婺江上的通济老桥,看路边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偶尔停下车来,走进某个小店,好奇地东张西望;或者在公园边停下,看一棵三围粗的老树。
下了桥,往河边小弄堂里一拐,就看见了绿苗的摊子。一位农妇,时而用金华话交流,时而用普通话回答,娴熟自如地来回切换。再往前走一点,是弄堂的下坡,墙边有矮而宽的台阶,菜农们正好把菜苗一排排码在上面。鲜绿的芹菜苗,和桑葚、枇杷一般装在塑料小篮里,一筐筐卖。三月青、生菜、菊花菜、芥菜、笋菜苗等,用一根金黄的稻草捆了,一把把卖,根上还带着黝黑湿润的泥土。
在摊前徘徊看苗的,有奶奶、大爷辈儿的,也有汉子和主妇,唠嗑间就已经把生意做了。“本想自己苗的……”“今年的天气不好苗呢!”“是啊,就来买一点……多少一把?”“五块。”“扫你了啊。”我也凑过去,问:“阴地里种什么好呢?”“芹菜、青菜,都行。”于是我胡乱拿了些芹菜苗、三月青、芥菜、菊花菜、生菜,提在手上。顺便逛了逛小码头市场。
“小码头”,一定是古婺江船来船往,商贾云集之所在,如今,这里还集中了一些极富市井生活气息的器物,诸如陶瓷店、竹器店、渔具、木器、扫把拖把等。一位大爷坐在店门口的小椅子上,低头捆扎着一把把截断的细竹棍,我猜大约是种菜搭架子用的。我坐了坐一把小竹椅子,回想起乡下坐竹椅的时光,倍感亲切,不禁买了下来。
对于老金华人而言,小码头的存在大概更是一种亲切的历史记忆吧?离开时往江边望去,通济桥的桥洞在法国梧桐的枝叶间闪动。忽然想起李清照,当年南下逃难的她是否也是在小码头下船,登上八咏楼,吟诵着“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亦或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