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约好了去妈妈那儿包包子,凑巧村子里有集会,只听得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赶年会买年货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妈妈笑着对我说:“今天啊,这耳朵就别想清静了。”我也笑了笑,表示理解:“马上过年了,大家都想趁此机会多赚点儿钱嘛,平常的集会人不多,显得冷清,是受超市和网络购物的影响较大,今天好不容易热闹一回,就像回到了多年前刚成集会的日子,挺有意思的。”一句话引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那应该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好像还在小学,村里每年都唱大戏,只为了成立集会招揽人气,那可是最幸福快乐的日子。不但能吃上好吃的(每逢唱戏,家家户户都会有亲戚来),而且还有好玩的(吹糖人,荡秋千),好看的(看杂技表演,看大戏),怎不叫人喜欢呢!
印象最深的就是搬着小板凳,跟着大人去看戏。还会郑重其事地轮班吃饭,就为了占座位。因为看戏的人太多了,三里五村的大人小孩儿,老老少少,络绎不绝,那场面用“人山人海”一点儿也不为过(哪像现在,一台戏下面零零星星没多少观众,还都是老人)。而且很多孩子都成了小戏迷,有的还狂热追星,在休场时刻,趴到戏台边上痴痴地偷看演员们化妆,眼神里充满了好奇、羡慕与憧憬。
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我家在村边儿上,走不多远,就是庄稼地,每天早晨,都会有演员去吊嗓子,“咿咿呀呀”地唱着;也会有武生在空旷的场地里练把式。这样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更吸引了我们一帮孩子。于是,早上不等大人们叫,我们几个便像约好了似的一起来到村头边,认真地观看戏曲演员们的本色表演。还会在那儿指指点点,判断谁演的公主,谁演的状元郎,谁演的皇上,谁演的包拯,谁演的小丑苍娃等等。然后女孩子就会偷偷地学着翘起兰花指,走起娇俏步,再轻轻地哼唱几句戏词,心里美滋滋的。男孩子则会顺手从地上捡起棍棒、树枝之类的当做武器,像模像样地学着做武打演员,从“士兵”到“元帅”,威风凛凛,乐此不疲。
仍清晰地记得,前三年唱戏,请的都是山东的戏曲剧团,里面有一个女子,长得很美,总是扮演英俊潇洒的小生,应该是台柱子,她的唱腔有一种特别的魅力,每一出戏,只要她一出场,总能获得一片叫好声。至今还记得一个经典的曲目——《五女拜寿》,她在里面扮演的是三女婿,是一个被岳父母看不起的穷书生,后来经过努力,奋斗成为一个状元郎,在岳父母被奸臣陷害,穷困落魄,走投无路之际,收留了他们,并奉养二老,此番善举使得两位老人羞愧难当,自责不已。另外还有《卷席筒》、《秦香莲》、《穆桂英挂帅》等,都是百看不厌的戏曲。当时不但内容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就连唱词都能背下来好多呢。可惜的是,现在已是多年不看戏,这些戏曲都忘得差不多了。
时光流转,依然记得那份纯真的精彩,镌刻在童年的记忆深处,如一杯地道的家醅,偶尔拿出品尝,最美还是那点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