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心力》,作者邓亚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8.3万字。
在本书中,邓亚萍分享了她成功路上养成钢铁性意志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心态提升、效率提升、抗压训练、意志力训练四大模块。
在心态提升部分,分享了思维阻断控制焦虑法、游戏心态预拟“失账清单”提升掌控感、迷信习惯心理暗示法、30度原则自我激励、角色定位、特定动作唤醒“强大人格”的认知行为矫正法等方法。
在效率提升部分,分享了“自动程序”执行意图、例外控制、挑战清单、刻意练习、微习惯告别拖延症、超聚焦、精准练习、"记录-思考-总结"高效训练等方法。
在抗压训练部分,分享了成长型思维、目的性颤抖(穿针心理)、詹森效应、主动出击、矛盾意向法、系统脱敏训练等办法。
在意志力训练部分,分享了意象训练法、合理利用意志力等办法。
【感受心得】
1.
正如书名所揭示的,”心力“至关重要。它是成功必可不缺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的公式:实力=技力×心力。邓亚萍也坦率地说,”虽然拿过四枚奥运金牌、十八次世界冠军,但我自己知道,体育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并不是这些奖牌,而是让我有了钢铁般的心理素质。”
而真正让我震动的是邓亚萍在自序中说的这一段话,“有的年轻同事我非常看好,能力强,态度也认真,我就想把一些重点项目交给他,或者想提拔他到更高的位置。但他要么是抗压能力不够,不能经受一点挫折;要么是不敢接,接了任务做不好。你让他做个演讲,做个公开汇报,或者是主导一个谈判,结结巴巴完全搞不定。按咱们中国人的说法,上不了台面,而且还特别玻璃心。”
诚然,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甚至自己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说“就是紧张了”、“运气不好”、“发挥不好”,其实质都是不敢正视自己心力不足的问题。
还是邓亚萍说得好,“怕输就会紧张,想赢就不紧张”,“真正决定胜败毫厘之差的,就是心理素质稳定性,你的心力水平到底怎么样,关键时刻扛不扛得住、敢不敢赢?”,“真正的赢家,就是咬牙切齿也要把事情做好了”。
2.
邓亚萍在本书中分享的一种办法,就是一节。作者依次用一句话点明主题,提炼出处,进行简述,说明适用场景,然后重点分享使用方法。
实事求是地说,邓亚萍分享的这些方法并不新颖,但她举的例子都是自身或顶尖运动员亲身体验过的,这些实例展现出了鲜活、强劲的力量。
比如,如何“思维阻断”,给情绪安装开关、控制焦虑? 邓亚萍分享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上,她对阵中华台北队陈静,在决胜局迎来逆转取胜的故事。“在我濒临崩溃之时,第五局几乎每一个发球回合前,我都会用手摁三下球台”,“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很专注地去感受球台的触感、给我的手带来的反馈,并且伴随这个小动作,给自己一点时间缓冲,去想下一球的策略,去仔细而敏锐地观察对手。” 随后,她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动作,平时就不断演练,让它成为你的习惯。这样,这个小动作才能很好地发挥思维阻断的作用。
比如,迷信习惯心理暗示法。运动心理学的解释是:所有的迷信,都是在寻求自我控制感,在降低不确定性。例如,邓亚萍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会摁三下球台,或者发球前习惯性地对着球拍吹气。
比如,自我激励,学会30度原则。也就是说,自我激励不要想一步到位。你的大脑不会180度转向,相信你一定能赢。正确的方法是关注过程,激励自己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一次转30度。邓亚萍就自述:我越是跟自己说“你最棒!你一定能赢!”反而越在意自己上一球的失误,因为好像我辜负了自己,我的表现配不上“我一定能赢”这样的自我打气。把给自己“打鸡血”的话变成“邓亚萍!你的准备很充分!你可以打好这一球!” 我发现自己更冷静、更专注,甚至也更兴奋了。
比如,认知行为矫正法,要用特定动作唤醒“强大人格”。其原理是:不是自我认知指导行为,而是行为反过来塑造自我认知。所以,邓亚萍认为,想要唤醒自己“强大的一面”,要靠特定的动作。找到自己最强大的特质,主动做一些和这种特质相符合的事。例如,邓亚萍在博士论文答辩时面对超级大的压力,一上发言台,就把书包一摔、不看论文直接进入答辩。她说,“正是因为我刻意做了很霸气的事,整个人的状态也就跟着霸气了起来。我利用一系列霸气的动作,唤醒了霸气的自己”。
比如,用“自动程序”执行意图,对抗拖延症。其原理是:大脑不喜欢僵局,不喜欢你提问题;大脑喜欢你给答案,给它具体的指示。所以,邓亚萍建议在大脑里设定公式:“每到X场景,就要做Y事”。例如,一到书桌前就背20个英文单词,一起床就听一段音频课程。
比如,例外控制提高掌控力。其原理是,预先设想可能发生的例外状况,并提前做好备案:如果发生X例外情况,那么就应该做Y事。例如,伤病运动员用详细的计划控制自己在休整时不被偷懒的情绪接管,他们会制定严格的训练日程,包括对比赛视频进行复盘、适当 的康复训练安排、一日三餐乃至休息时间都规划得一清二楚。
比如,挑战清单,其核心理念是:在你的任务开始前,或者刚开始的时候,去尝试一些比平常难做一点的事,让你觉得颇有挑战但即使失败也不会怎样的事。例如,如,NBA的两届MVP(最有价值球员)斯蒂芬·库里就有一个秘诀,可以让自己快速进入最佳状态,那就是heat check(手感的热度检查):他在比赛最开始的几分钟,会去投一些特别离谱的球。
比如,用微习惯告别拖延症。其原理是:把大目标拆开,简化成微小的、做起来一定不会失败的小步骤。例如,邓亚萍说自己是怎样解决写书稿问题的,就是一招:什么都不想,先开始写。先不去想构思完整的篇章结构,不去想要把所有的资料和素材都搜集全,不去管起承转合,先开始写。
比如,成长性思维,就是学会用三个思维句式“能够……”、“正在……”、“可不可以……”,以及一个关键用词“yet”(暂时的、到目前为止)。例如,犯错的时候,不要说“我犯错了”,要说“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说“我不会”,要说“我正在提高”;觉得“已经差不多了”的时候,要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我可不可以再提高一点?” 在每一个自我打击的心理暗示背后加上一个yet。例如,我工作中逻辑暂时不够清晰。怎么办?改呗!
比如,克服目的性颤抖、“穿针心理”。不要强行控制注意力,注意力越控制越容易出问题。平时训练时就特意施加压力,把那些原本我们以为在控制外的因素变成控制内的因素,以此增强控制力,让自己在关键时刻更专注。例如,乒乓球国家队的“死亡训练法”,规定比赛不是从0比0开始的,而是从3∶7或者4∶8之类的比分开始。
比如,平时表现良好,却在紧要关头掉链子的“詹森效应”,怎么破解?邓亚萍认为,詹森效应像一面看不见的墙,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但你无法预测它会在何时出现在何地,我们要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要以输赢评判自己,用表现来说话。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尽全力打好下一颗球、下一场比赛上。
比如,面对压力,可以使用矛盾意向法,也就是害怕什么就让自己刻意去做什么。如果你担心过度沉浸在压力之中,那就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负能量宣泄时间”,尽量发泄,不用顾忌那么多,把心里的担忧说出来。只要把压力表达出来,就会产生矛盾意向法的效果,进而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比如,用系统脱敏训练对付焦虑。提前想象压力大的场景,提前习惯;同时在感受到压力后自我放松,因为人不可能同时处于焦虑和放松两种情绪状态,如果可以做到放松,就能对压力源脱敏。例如,教练首先让运动员去想“我过两天就要比赛了”。再加点刺激强度,让他想象一下“马上要上场了,球迷已经开始进场”。若情绪上承受不住,停下来,想一些让自己觉得放松的场景,直到他的情绪恢复正常。然后接着试,再继续想象刚刚那个场景,受不了就再停下来,总之得一遍一遍试。然后逐步加大刺激的力度,不断接近最紧张、最焦虑的那个画面。
这些实用的方法都可以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