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27课,课文记叙了德国一个14岁小女孩独自游欧洲的故事。
那一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怎么能独自游欧洲呢?14岁的中国孩子多数又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度地思考。中国教育在很多大赛上,诸如奥数之类的赛事能鹤立鸡群,摘取桂冠。但代表学术顶尖的诺贝尔奖项,中国人的名字却寥寥无几。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乌塔说:她在出门旅行前,自己在家就已经设计好了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找警察局的电话,以便遇到困难时求助。为了这次旅行,她自己整整准备了三年,自己要去查阅相关资料,阅读与自己要去的地方有关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等。这不是能促使孩子更好的阅读吗?而中国的很多孩子,每天都在做大量的作业,不知咋的?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也不愿去查一下字典或词典,随它错,哪儿还指望他们能深层次的阅读呢?挖掘文章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呢?
其次,乌塔说,她为了出去旅行,自己在假期里到超市打工、分发宣传单、陪人家的小孩玩,挣旅费。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一个14岁的女孩的生活上的独立和自立跃然纸上。中国的14岁的男孩、女孩能做什么呢?面对日常开销,只能把手伸向爹娘——给,不给就会发脾气。这能怪孩子吗?不能,这就是中国式的爹妈,孩子上学时,每天从家里出来就得给个一块两块的,如哪一天不给,孩子那天在学校教室里坐着都是不舒服的。那孩子们拿着这些钱,到校门口做什么?他们在校门口的小店里抽奖,在小摊上买5毛的麻辣垃圾食品吃,有的放学后,爹娘在家做好了中餐晚餐,但很多孩子在离校前也要买点东西吃着回家。很多大人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根本不知其背后的危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也不会体贴,甚至学会乱花钱。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到了初高中,很多父母开始头痛,孩子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不能做点事呢?哪知是自己种下的“因”,今日结了“果”。
再次,“我”和乌塔的对话也很有意思。“在中国,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出去玩,但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不料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我们也经常去旅行。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妈妈喜欢音乐会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欢博物馆,我喜欢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们也一起出去玩,也单独出去玩,爱他们,为什么就不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没有逻辑。”
是的,关于中国式的教育,我也认为很多是不合逻辑的,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老母鸡也能做的事。”中国式的爱孩子,已经越来越有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