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我又吼了孩子”:那些深夜崩溃的家长,都输在了这一步

一、凌晨两点的“忏悔录”:多少家长的崩溃,藏在“我怎么又没忍住”的自责里?

昨晚11点半,我在家长群里潜水,看到一位妈妈的“崩溃日记”:

“今天辅导数学,一道题讲了8遍,他还盯着窗外发呆。我压着火说‘认真听’,他回‘我听了’,结果下一秒又开始转笔。我吼了一句‘你到底想不想学了’,他哇地哭出来,说‘妈妈你凶我’。现在他睡了,我盯着天花板,满脑子都是他哭的样子——我怎么又没忍住?”

这条消息底下,瞬间炸出一片共鸣:

“我家孩子早上赖床,我催了10遍,他还在穿袜子!我急得直跺脚,他反而更慢了!”

“我跟他说‘写完作业才能玩手机’,结果他玩了半小时才碰书本。我抢过手机说‘说到做不到’,他摔门回屋,半天没动静……”

这些场景,像一部循环播放的“崩溃纪录片”,记录着无数家长的深夜自责:

•明明知道“吼孩子没用”,却总在情绪上头时失控;

•明明想“耐心沟通”,却总被孩子的“磨蹭”“走神”点燃怒火;

•明明心疼孩子“被吼后的眼泪”,却总觉得“下次一定忍住”。

直到读了《高稳定父母》里的一段话,我才惊觉:

“家长的崩溃,从来不是‘一时没忍住’,而是‘旧账未清,新账又来’的情绪雪崩。当我们把每一次‘没忍住’都堆在心里,终有一天会压垮自己,也压垮孩子。”

二、崩溃的真相:我们不是被“小事”激怒,而是被“累积的无力感”淹没

《高稳定父母》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让家长记录一周内“崩溃时刻”,并标注具体事件(如“催作业”“讲题走神”“说话不算话”);

•统计发现:78%的崩溃,源于“同一类问题反复发生”——比如连续3天催不动孩子起床,连续5天讲题时孩子走神。

这些“反复发生的小事”,会像滚雪球一样,让家长陷入两种致命情绪:

1. 累积性挫败感:“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没用?”

家长的崩溃,本质是“努力不被看见”的委屈。

比如,妈妈每天早起做早餐、陪写作业到10点,可孩子依然磨蹭、走神——这种“付出与结果不成正比”的无力感,会逐渐吞噬家长的耐心。就像那位吼孩子的数学妈妈,她心里其实在喊:“我都讲了8遍了,你怎么就是不懂?”

2. 灾难化想象:“现在这样,以后怎么办?”

更可怕的是,家长会把“眼前的小事”和“孩子的未来”挂钩:

•孩子现在磨蹭→“以后上学肯定迟到”;

•孩子现在走神→“以后考试肯定不及格”;

•孩子现在说话不算话→“以后步入社会肯定没担当”。

这种“灾难化想象”,会让家长从“当下的小问题”,直接跳到“孩子的人生完蛋了”的极端结论。就像那位抢手机的妈妈,她哭着说:“他现在连‘说到做到’都做不到,以后还怎么立足?”

三、“清零旧账,不记新账”:不是“纵容孩子”,而是“救救自己”

《高稳定父母》里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家长的崩溃,80%是‘自我攻击’的结果——我们总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失败’。要想不崩溃,首先要学会‘清零旧账,不记新账’:不把过去的失误算到现在的头上,也不让现在的情绪污染未来的互动。”

具体怎么做?书中给了3个可操作的“情绪急救包”:

1. 建立“情绪记账本”:把“崩溃时刻”变成“成长线索”

准备一本“情绪记账本”,每次崩溃后花5分钟记录:

时间/事件:“8月15日晚8点,辅导数学时吼孩子”;

触发点:“讲了8遍题,孩子还在发呆”;

我的感受:“着急(怕他学不会)、委屈(自己辛苦没回报)”;

孩子的反应:“哭着说‘妈妈你凶我’”;

客观评价:“孩子可能没听懂,需要换种讲解方式”。

坚持一周后,你会发现:很多崩溃并非“孩子故意气我”,而是“我用错了方法”。比如,孩子走神可能是因为知识点太难,而非“不认真”;孩子磨蹭可能是因为任务太多,而非“懒惰”。

2. 启动“5分钟冷静法”:用“物理隔离”中断情绪链

当感到情绪即将爆发时,立刻执行“5分钟冷静程序”:

•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去阳台/卫生间冷静5分钟,等我回来我们再聊。”(离开现场,切断“情绪传染”);

•做3次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或者数10个数(1-10,慢慢数);

•回来后,用“观察+提问”代替“指责”:“我看到你刚才发呆了,是题太难了吗?我们一起看看哪里没懂。”

《高稳定父母》里有句话:“暂停不是‘认输’,而是为了‘更聪明地赢’。” 你冷静了,孩子才会冷静。

3. 和孩子共建“错误银行”:把“崩溃时刻”变成“成长存折”

和孩子一起做一张“错误银行”表格,左边记录“今天犯的小错误”(如“磨蹭10分钟”“讲题走神”),右边记录“我们怎么解决”(如“明天提前10分钟开始”“换个方式讲题”)。

比如,那位数学妈妈和孩子约定:

•错误:“今天讲题时我吼了你”;

•解决:“明天我先问你‘哪里没听懂’,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讲”;

•奖励:“如果我们今天没吼人,晚上一起做你喜欢的事”。

当家长不再把“错误”当成“敌人”,而是“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抵触情绪会大大降低,家长的崩溃频率也会随之下降。

四、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不崩溃,孩子敢试错”

上周,我跟着一位妈妈学了一招:她在书房贴了张“情绪晴雨表”,每天辅导作业前,和孩子一起画笑脸或哭脸,记录当天的情绪状态。

有天孩子写数学题,又卡在一道应用题上,急得直挠头。妈妈没有急,而是指着“情绪晴雨表”说:“今天我们要画笑脸还是哭脸?妈妈希望画笑脸,我们一起加油好不好?” 孩子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妈妈,我再试一次!” 最后,他终于解出题,母子俩开心地画了个大笑脸。

这位妈妈说:“以前我总觉得‘孩子要听我的’,现在才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不崩溃’的安全感。当我稳住了,他反而愿意主动尝试,哪怕错了也不怕。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的路上,没有不崩溃的家长,但有“学会清零旧账”的智慧。

下一次,当你想因孩子的“磨蹭”“走神”而崩溃时,不妨先问自己:

“这是我今天第几次为这件事生气了?它真的值得我毁掉一整天的好心情吗?”

记住:你清零的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自己的情绪枷锁”;你不记的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自己的焦虑内耗”。

从今天起,试着把“情绪记账本”变成“成长记录册”——你会发现,那些曾让你崩溃的“小事”,终将成为孩子和你,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文末互动

你最近一次崩溃,是因为孩子的哪件“小事”?是磨蹭、走神,还是说话不算话?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