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默
整理:陆漫漫
2014年 9月28日 星期日 尼勒觉 晴 11\33度
大快朵颐,大开眼界!
昨晚没睡好,除了村支书带醉汉来胡闹外,耿校长押运修学校需要的建材,两辆货车一辆越野车,因为山体塌方,堵在了路上,工程队派出七人前去救援(我们不是被醉汉们拖着,也会前去),直到凌晨三点,才把最小的越野车弄了出来,两辆货车暂时丢在了路上,于是我们也是快四点才安睡。
今天一大早,鞭炮的声音就震耳欲聋。我翻身起床,一看手表,才七点过一点。
吃完自制的荞麦粥吃完自制的荞麦粥营养早餐,喝完第一旬早茶,何老师和袁老师也起床了,大家刚就昨晚的事情聊了几句,“翻译官”吉克逸夫就来了,因为我们约好,今天他带我们去死人家里观礼。
九点过一点,我们三个支教老师就跟随村里的人流,来到位于村口的死人的家门口。只见,一个原木制作的担架上,躺着脸上盖着毛巾的死者,而他的至亲围坐四周,唱着“离歌”,怏怏而哭。而村里的男女老幼,几乎全都到齐了,除了围坐在死者周围的几个至亲,包括死者亲戚等的其他所有人(其实,几乎整个村,都全是叔伯姑表的亲戚),不但没有丝毫的悲伤之意,反而像过节一样的热闹和开心——妇女们攀比着首饰和衣裙,男人们抽烟、喝酒、聊天,孩子们捡拾着遗漏的鞭炮并相互打闹,好一派快活景象。
“比摩”毫无意外的出现了,在死者一旁诵经做法。而哭累的至亲,也会歇息一会儿,抽支烟、喝口酒,缓过劲儿来,再接着哭喊。
快十一点了,连续的鞭炮,再度响起,是真正送别亲人的时候了——就在屋后山腰不远的空地上,死者的担架被放到一堆架好的柴禾上,由“比摩”点燃升天的大火。火一点燃,亲人们立即散去离开(不知道是不是本地的风俗)。
我经过询问一位懂普通话的死者的近亲,得到许可后,给火葬现场拍了照片,并及时发出了微信。
随后,我们三个支教老师被近亲们引领到,屋前山腰不远的空地上,村长正在大声宣告一些事情——“翻译官”吉克逸夫告诉我们,村长说,由于死者家里不富裕,所以近亲们给的礼金,都留给两个幼小的孩子,抱歉没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招待大家,只杀了三头猪、买了三百斤酒(白酒,几十件啤酒还不算),请大家见谅,也请大家吃好、喝好!
于是,我真的看到堆成小山一样的荞麦饼和坨坨肉,以及数十个装酒的塑料桶和漫山遍野的啤酒瓶。无论生疏远近,无论是否随礼,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是在场的人,每人一个荞麦饼、三个坨坨肉,酒水自便!
我的个妈呀——3厘米厚,20厘米直径的荞麦饼,我一天三顿也吃不完;几乎都是10厘米见方的坨坨肉,一坨就可以做出一大份的回锅肉,供四五个人吃一顿了,何况是三坨啊(而且内里没有全熟,还带着献血)!
我十分佩服彝族人,特别是彝族小孩的食量,居然能把这一份大餐吃完,有的甚至还要求加餐。而我自己,只干掉了三分之一块坨坨肉,就把余下的大餐送给“翻译官”吉克逸夫的家人了(其实,热的荞麦饼很好吃,但冷了以后,既费牙,也不好消化)。
我们三个支教老师,怕人敬酒,不敢久留,乘着大伙儿吃得正嗨之际,悄然撤离。
我一边走,一边在想:象这样的穷苦之家,死个人都要请全村大吃三天,所费的钱粮不在小数;而之前听说,好面子的彝族人,居然会在这方面攀比,稍微有点钱的家庭,以杀牲畜(猪、羊、牛)的大小与多少为荣耀,最夸张的是借光附近村寨的牛羊,宰杀上百头,大宴半月之久;这到底是民俗,还是陋习?是否需要政府和有识之士的控制或引导?
由此看来,我们支教老师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孩子们抓起的东西太多太多,庞杂之后,往往失去了头绪。
思来想去,我最后顿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用自己的日常言行来潜移默化,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
感觉“亚历山大”啊!
突然,自己就是“榜样”了!
突然,必须得就“为人师表”了!!
突然,就不能够再“为所欲为”了!!!
其实,平庸与伟大,也就这一步之差!!!!!!!!
感言:大快朵颐,众生所向!大放悲歌,至亲至上!大开眼界,民族风尚!为人师表,亚历山大!支教生涯,潜移默化!支教领袖,崛起风尚,简约文化,娃娃不放!!